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色建筑”暗藏隐忧  评估趋向商业化

(2007-04-11 14:31:54)
分类: 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暗藏隐忧 <wbr> <wbr>评估趋向商业化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曹薇薇     见习记者 吴雅卿 北京报道

 

            “许多豪华浪费的建筑借‘可持续发展’之名,打着‘绿色建筑’的招牌,促销名不副实的昂贵产品、设备,结果造成更严重的环境破坏。”

              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林宪德在3月下旬的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中指出,当前绿色建筑中有许多看似节能,却并不能达到节能效果的“伪绿色建筑”。他向本报记者强调指出,在绿色环保的风潮中,一定要看清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存在的隐忧。

 

成本高,能耗大

 

          在全球倡导绿色建筑的大背景下,各国建筑研究机构都在绿色环保建筑上“大展拳脚”。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也对此兴趣盎然。

          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前不久英国《星期日快报》所报道的当今世界上的“最环保住宅”:英国环保组织 “地球之友”的发起人马蒂·威廉将其一套普通的复式住宅楼进行全面改造,他制作了扇状涡轮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生物能发电机并利用它们将风能、太阳能以及沼气全部转化为电能,而住宅内的所有门窗的普通玻璃也都被马蒂·威廉用清一色的双层真空隔热玻璃取代。为此马蒂·威廉总计投入了26500英镑(约合40万人民币)的资金以及长达5年的时间精力。有精明人士替马蒂·威廉算了一笔账,尽管该住宅的水电费能下降了70%~80%,但要收回房屋改造成本仍需几十年。

          设备样样先进,然而节约的能源与巨大的投入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这正是林宪德提出目前“绿色建筑”存在的隐忧之一。

            单纯倚仗高科技产品节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这样的建筑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在采用了多种高科技设备后实际耗能更是远远超过一般建筑。

             实际上,绿色建筑与高成本并不是划等号的,在建筑设计中实际上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完成。建筑物做成U字形或L型,这样便可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自然通风;而四四方方的立方体建筑,倘若空调一停止,建筑空气流通便瘫痪了。林宪德还提出改变超大玻璃开窗的设计,将开窗率降低;在窗外加装水平金属外遮阳装置,以阻挡烈日来节约空调用电。

            林宪德表示,有许多昂贵的绿色产品根本与生产力无关,有许多便宜、更自然的绿色建筑手法,反而能更有效提升生产力。例如荷兰银行总部ING的绿色办公建筑,耗能量为旧办公大楼的10%,员工缺席率减少15%,每年增加收益340万美元,但它并没有采用昂贵的双层帷幕玻璃、太阳能光电或纳米科技,而只是采用最传统、最简单的自然通风采光与外墙保温而已。

 

过度商业化

 

           记者根据一份业内调查研究的报告发现,尽管运用科技进行节能的方法很多,但却避免不了长时间的成本回收过程。情况更为糟糕的是, 一些高科技的节能材料看似节能,实则却浪费了更多的能源。

           林宪德以台北4幢高层智能型办公大楼为例,经过他所在研究室调查,结果证明:“虽然耗费巨资导入自动化建筑节能管理设备,但其中3幢全年用电量却比相似规模的一般高层大楼高出1.3%。”还有1幢一再标榜的豪华智能型办公建筑,耗电量却为相似规模一般大楼的1.4倍。因此“越复杂化、越智能化、越高科技的办公大楼,反而有越高耗电的倾向”。这些昂贵的高科技技术,在局部看似“绿色”,但却因复杂的能源多次转换而得不偿失。

            近年来,有许多商业化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林宪德认为这并不一定是好事,过分商业化的绿色建筑评估趋向也是危机,会让许多业主疲于购买绿色产品。

           一些评估认证体系并没有真正计算清楚投入成本、节约能源、耗费能源之间的账,而仅仅是通过罗列所采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来判断“绿色与否”。

林宪德向记者提出的担心也许不无道理,他说:“现在很多非专业者与商业力量大力介入绿色评估工具,有些简直就是在推销产品,只要花钱消灾,没有通不过绿色建筑评估的建设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