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引发公共建筑大讨论

(2007-03-14 14:31:02)
分类: 建筑设计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引发公共建筑大讨论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林播  北京报道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位于浦东新区丁香路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最近由于某些设施的超低使用率和日常的超高维护费而遭到媒体的批判。

这次批评的浪潮由200729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引起:“东方艺术中心运营一年半,冰上舞台仅用一次。装饰东方艺术中心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最高处达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两个月;4700块玻璃幕墙,每洗一次得4万元。电费占全部开销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天维护成本就达9万元。”

然而东方艺术中心凸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如此豪华的艺术中心或大剧院在全国各大城市涌现,投资15亿元的重庆大剧院、投资9亿元的杭州大剧院、投资6亿元的东莞大剧院,那些正在建造中的“大剧院”在成为一道道“艺术风景”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了营运和维护成本?类似的“大剧院”该不该建?应该具有怎样的超前设备?如何经营?如何维护?这些都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每日9万元的天价维护费

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之后又一标志性现代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开业以来,曾经迎来德国柏林爱乐乐团、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等世界顶级的大型演出团体,创造过高达4000元一张的票价纪录。

采访中,诸多建筑师及评论家表示:“上海这样一座大城市,有了上海大剧院,浦东新区投资11.4亿元建造艺术中心,并不算过分。但是没有想到东方艺术中心维护成本如此高昂,一天的维护成本高达9万元,那么一年的维护成本就需要几千万。”

2003年夏天,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公布竞标结果时,听到的都是一片赞扬声。一朵巨大的“白莲花”般的设计给人以美好想象,建筑外表采用玻璃幕墙,玲珑剔透;内墙采用浅黄、赭红和棕色的陶瓷,夜里看上去像是悬浮在空中的彩色果核。

东方艺术中心有3个厅,分别是音乐厅、歌剧厅、演奏厅。歌剧厅里有国内目前最好的冰上舞台及设施,造价不菲,仅舞台设施就高达亿元。据说冰上舞台每启用一次,仅耗冰成本就达2万元。

2006年夏天,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冰上芭蕾舞团曾首次启用冰上舞台,让观众叹为观止,可惜只此一次。目前国内尚无冰上芭蕾舞团,这种豪华设施会不会出现在其他城市的大剧院里,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很多大剧院的介绍中都标注:“世界一流的舞台设备,硬件甚至可与欧美的新型剧场媲美。”

建得起别墅、买得起空调,理所应当请得起保姆、掏得起电费。既然建得起、买得起,为什么养不起?东方艺术中心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演出,维护成本如此高,那些中小城市的“大剧院”是否更应该思考出路?也有专家认为:“剧院是百年大计,设备必须齐全。有的舞台设计不是搁置一两年的问题,可能以后也很少用,这不能单纯从现实利用去考虑。有了管风琴,大剧院的身价就不同。但是如何判断它的必要性,现在没有具体的标准。”

保罗·安德鲁在中国

世界上很多建筑大师的设计作品,都是从争议开始,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世人关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在中国设计了四座大型公共建筑,分别是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及广州新体育馆。

保罗·安德鲁是一位明星建筑师,但也一直受到质疑。在中国各电视台频道,还曾一度播放他为科勒水龙头做的广告。安德鲁关注空间和造型本身,是一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建筑师。他在中国设计了具有“白莲花般美感”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有“巨蛋”之称的国家大剧院,“海鸥”般展翅欲飞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位29岁就已成名的法国建筑师,设计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大型国际机场。而从设计国家大剧院开始,在中国建筑界就引来前所未有的争议,从建筑成本、安全隐患,到现在的维护成本,各种争论从未停止。

2004523日清晨,安德鲁设计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发生屋顶坍塌事故,消息传到中国,引发了中国大型建筑安全隐患的争议。安德鲁、库哈斯等国际建筑师再一次被推到中国建筑评论界的风口浪尖。

随着奥运的临近,国外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建筑也即将竣工,就使用功能方面的争议和批评也会随之而来,好在由东方艺术中心引发的批评浪潮还没有把矛头集中在建筑师身上。

对于东方艺术中心维护成本的问题,和安德鲁一起工作过的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吴耀东说:“业主要实施建造一座建筑时,一定会考虑成本,而这种成本不仅仅是建造成本,还包括使用成本、维修成本等等。这不是单一的问题,要看建立在什么标准上的类比,打一个比方,一栋别墅的维护成本一定比普通的房子要高,一件貂皮大衣的维护成本也一定要比棉袄的高。”

“尽量考虑节能”

一些评论家提出,东方艺术中心的中央空调是“耗电大户”,为什么当初不能像普通家里一样按需要安装。对于这个问题,吴耀东教授表示:“这也得看是什么标准。电费是一个惊人数字,但是音乐厅的很多高品质设备需要24小时恒温、恒湿,一定得用中央空调。”

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王道增教授说:“当初设计时,只要对管风琴单独设计一个空调间,就不会发生如今只能把乐器挂在墙上欣赏的尴尬。这座‘水晶宫’,如今任何季节、任何时候,维持新风、照明和温度都需要耗费能源,即使是大白天,艺术中心内很多地方都必须开灯,否则如同黑夜。据说为了省电,管理人员不得不重新编排了电路控制系统,将一些灯间隔地开或干脆拆掉一个灯管。由于东方艺术中心内的音乐厅、歌剧院和演奏厅的内部空间全部相通,如果只是一个小演奏厅有演出,艺术中心宁愿不演,因为所有的空调都开起来,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不管是国家大剧院还是东方艺术中心,全部使用了玻璃幕墙。但玻璃幕墙的节能效果较差。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张祖刚认为:“国家大剧院是否节能,我们现在还无从判断。国家大剧院里面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3个不同类型的剧场,3个剧场放在一起,要节能肯定是有很大挑战的。最简单的,观众来了总要多开一些灯光。是规划要这么做,不是设计师的错。不过当初很多世界级大师,如皮亚诺、福斯特都已经在节能上有所建树,我曾经跟安德鲁说过,让他在节能上下点功夫。他说会尽量地考虑。”

“大剧院现象”

每个城市都在打造城市名片。而大剧院正是继政府办公大楼、城市广场之后又受到追捧的城市标志性建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十多个城市已经或正在兴建大剧院,重庆、绍兴、武汉、东莞等地的大剧院投资在几亿元到十几亿元之间不等。

不仅是大剧院,全国各地的体育场、博物馆也在雨后春笋般地兴建。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说:“山东有一个县级城市书店都没几家呢,还要建博物馆,建了往里面放什么呢?世界各地的大剧院,一般都是贵族来享受的,注定不能有特别宏大的规模。现在中国的剧院盖得大而顶级,以吸引顶级乐团,但是中国有多少人会真正欣赏。维护成本高,票价卖得贵,真正自己掏钱的观众少。”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曾去过国家大剧院的工地现场。“我们盼望外国建筑师能留下好作品,我也认为这个国家大剧院外部造型还可以。3个剧院是独立的,感觉是3只鸡,给罩在一只鸡笼里。室内设计很一般,有点20世纪50年代的感觉。顶部的金属从新西兰进口,据说每平方米3000多块钱,内部装修的红色板材从南非进口,不透光,无法用室外光线,还听说要发明一个机器人来清扫,现在还完全搞不清楚。据说国家大剧院每年拨款6000万,也许一半多的费用也是要用在日常的维护上。”

采访中几乎所有专家都认同大剧院设计求新求异,设施先进,造价偏高,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像北京、上海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城市,有必要拥有能与国际接轨的大剧院。但是很多中小城市也盲目跟风,则应该理性区别对待。

原东方歌舞团团长赵继昌先生曾经到过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剧场,包括欧美最现代的剧场,东南亚、非洲等地由中国援建的剧场等。赵继昌先生说:“改建后的北京保利剧场,不仅增添了舞台声反射罩和可升降的乐池,后来又在舞台口外增加了分散式悬挂有机玻璃声反射板,已经可以适应交响乐的演出。现在国家大剧院即将投入使用,我觉得非常欣慰,这座建筑整体线条简洁,既现代时尚又运用了诸多高科技手段,国家大剧院安装舞台设备的时候,我曾经进去参观过,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一座剧场建筑,一放就是上百年。投资这么大,观众期望值也很高。”

在赵看来,一座现代的大型剧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设施应该是完善的,因为这不仅代表着实力,也可以让观众享受到更多的艺术形式。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需要大剧院,应该量力而行,前期论证。

大剧院是一项公共文化设施,所谓公共设施,大都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建造,那么应该由谁来决定建造与否和建造规模?一座城市需要不需要建造歌剧院?建造怎样规模的歌剧院?方振宁认为:“公民应该有知情权,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经过公开听证或者其他更为透明的方式,让市民参与到城市的建筑文化中来,他们既是城市建筑的参与者,也是城市建筑的监督者,从而可以防止那种只是为了政绩,而挥霍巨额资金的现象再次发生。”

 

链接

伴随着顶级艺术大师的顶级剧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剧场建设最高峰的时期,三面环绕形挑台的观众厅加舞台的剧场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那个年代的中国,演出还在工厂礼堂、俱乐部、文化宫里举行,在农村搭个土台子,还得自带板凳。

中国的皇家贵族就在皇宫里搭个戏台看戏,普通人原本都在各地的城隍庙里看戏。中国的舞台,从室外到室内,从舞台到平顶,从人工到机械化,从旋转布景到液压升降台走过了漫漫长路。北京的演出场地一次次升级换代,从工人俱乐部、天桥剧院、首都剧院、保利剧院,到国家大剧院就可以看出50年来中国剧场的发展脉络,现在终于在剧场的硬件上,赶超了欧美。

光有硬件还不够,要有合适的剧目演出;我们不仅有顶级的剧院,还应该有顶级的艺术大师。

东方歌舞团原团长赵继昌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国访问演出,走遍全世界各地的剧场,他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法兰克福的一座剧场演出,我们90多个人的演出团队,却只在舞台最中心的半径上表演,而观众席不多,在这种剧场表演,的确是一种享受。”

历史上任何一次剧场空间、舞台空间的变革,都会对导演、演员和观众产生影响,甚至对观演模式产生变革。纵观世界剧场的发展,经典剧场一定有经久不衰的剧目相得益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