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林播 北京报道
自从凯宾斯基饭店拿下长城脚下的公社的金钥匙后,这个位于北京水关长城附近的12栋房子又再度引起人们关注,1号总统套房“手提箱”的设计者香港建筑师张智强(Gary
Chang),因为他固执的“箱子+火车”理念,受到了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酒店设计项目的青睐。
箱子+火车
“去年2月份莫斯科当代艺术馆邀请我去做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从香港经验出发,讲述新的都市现象。当时我并不知道会拿到项目,他们说我是第一个在俄罗斯做建筑设计的外国建筑师。”张智强说,“那个项目位于莫斯科湖畔的一个度假区,我的客户要求我做一个40平方米的度假屋,宽5米,长8米,高6米,非常像我的另外一个项目——长城脚下的公社中的‘手提箱’。”
俄罗斯的度假屋至今还未命名,但是理念和张智强以往的设计项目一脉相承,外观非常像一列火车。他抱着对典型住宅形象的怀疑,企图重新思索亲密感、隐私性、自发性与弹性的本质,以无限想象及感官愉悦为原则,提出了一件满足最大弹性空间要求的简单设计。他认为建筑最大的灵活性在于什么都不建最好,但是如果你需要时,它就会出来,你不需要时,它就消失。
正是这样的概念,赋予了空间满足当下的需求,也预设了未来的种种可能,莫斯科湖畔的这所房子就像积木一样,家具可以从室内推到室外,变成许多不同的可能,甚至如果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还可以把浴缸放到湖里。“其实我所有作品的概念都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不同,做出来的感觉也就不同。”张说。
长城脚下的公社中的“箱宅”是张智强最为人熟悉的建筑设计,他将香港的空间经验引入,并因多变、潜藏的灵活设计而具有了前瞻性和实验性。这个位于长城脚下的公社入口处的房子,外形像一个货柜,背靠陡峭的山坡,室内表面空空如也,其实客厅、餐厅、桑拿房、厨房等,都埋在活动地板下,木板揭开后,即创造了另一个新鲜的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分野,可以随意组合使用空间。在目前日益狭隘刻板的城市生活空间困扰中,这是个把复杂变为简单的设计。
洪晃表示:“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中,我最喜欢的房子就是一号:手提箱,其他房子都没有手提箱这么机灵、幽默。如果手提箱是我的,我会把所有的家具都赶出去,铺上一块巨大的地毯,用奥斯曼帝国的颜色,把整个盒子搞成现代派的阿拉伯后宫。”
这是异想天开的结构,半开玩笑的使用方式。不过刚进去时,人们真的会以为这就是个木头盒子,掀开地板,才发现“埋”在下面的功能,卧室、洗手间、厨房、书房,一应俱全。就连张智强自己也把这个埋在地下的房间戏称为“棺材”,他说:“尤其是卧室,只有一张床,放在地板下更像是棺材,但是睡着感觉还挺好。”
32平方米自宅与香港的空间经验
张智强早年在大学学习数学,后来才转而学习建筑,但对数学一直感触很深。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寻找变化的无穷可能性,是他的设计哲学。张智强说:“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致力于在保持simplicity风格的同时创造一种实用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张智强对香港的都市空间有着独到的观察与理解,他的32平方米旧屋改造的自宅,不仅将所有室内空间打通,而且赋予了它丰富的都市性,是个内化的城市的实验。近年来,张智强已经引起国际建筑界的注意,其最初的荣誉就来自他这个住了40多年的港岛某普通街道中的32平方米自宅。
小时候张智强与父母和3个妹妹同住,一度曾分租其中一间用以贴补家用,而他自己只能睡在客厅的沙发上。然后父母妹妹搬走,张智强开始拆墙,玩移动间隔和家具,竟可以组合成3类生活空间,包括一个超大屏幕的家庭影院,容8人看电影。然后赢来的就是国际掌声。
香港人一生都在处理拥挤。张智强的作品都以香港经验出发,灵感来源包括后巷、笼屋、点心蒸笼。在张智强看来,内地提出的“90平方米”在香港已经算得上豪宅。
张智强32平方米的家,像一个标准的酒店房,分别在1988年、1998年、2006年被他3次改造,在狭小的空间中变化出了多种生活可能。这个“自宅”曾经在1999年获得过亚太地区室内设计个人住宅类冠军奖,现在它几乎成了小户型变出大空间的典范。这个公寓样本,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绝妙之计,是被香港拥塞的居住环境挤迫出来的超凡智慧。
张智强在32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装进了所有他想要的内容。意大利著名设计师洛朗·居蒂耶雷撰文说,该设计使一成不变的高密度房子的空间形式变化多端、充满活力。这个房子真正的魅力,正在于把原本冲突的梦想和现实,合而为一。
因为空间有限,张智强打破了所有区隔,把不同的功能进行重叠和压缩,例如床和沙发重叠,窗帘与投影屏幕重叠,卧室、客厅、放映间、洗手间、小走廊全部压缩在同一空间中,依靠丰富的灯光来制造变化,家里的灯光,会因不同的客人,而亮起不同的颜色;一张床,看不到任何花纹与图案,床脚安装了滑轮,可以移到任何一个空间;所有的家具、洁具、布艺等全都采用了白色调。张表示:“我宁可在全世界各地购置10处小房子,也不会在一个地方购置300平方米别墅。”
当张智强决定要扩充办公室空间时,他挑选了一幢旧式工商大厦,5米层高是他最满意的地方,前租户已经将单位分成两层,很多地方已具备空间必需的功能,并不需要推倒重来。他保留了现存结构,墙全部涂上黑色,集中光束打在红色会议台上,清水墙,管线裸露,射灯众多,室内绝少装修痕迹,非常具有现代神秘感。
为了节省成本,会议台是由一张乒乓球桌经喷上红漆改装而成,沙发、会议桌面及储物室的墙体均以红色加以突显,并有聚光灯照射。张智强自己的工作间,一张简单的桌子,旁边摆着各种款式的椅子,欧式、中式、现代、古典、塑胶、透明、木制、藤制等等,活像一所迷你椅子博物馆,张智强说:“我对我的员工说,椅子要是坐坏了,不用赔相同的,只要去买一把不一样的回来就行。”
“从我的办公室里看出去,可以看到整个维多利亚港湾,室内所有的东西全部都可以拆叠,而且是最便宜的造价。拥有和塑造这样一个空间,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张智强说,“我认为一个事情需要寻求不同的解决方式,要用不同的角度和想法来演绎同一个项目。”

世界设计型酒店及都市语境
张智强的新书《酒店,家的感觉》刚在内地出版简体版,张智强以一个建筑师的视角来评价设计,又作为一个客人来评价酒店的管理和体验,他选取了很多国际建筑大师所设计的酒店,希望推动国内酒店室内空间的个性化设计,开阔旅居者的视野和提高其居住质量。他关注的是室内空间的漫游与品读,并且是在城市与建筑史的语境中进行的。
书里面,惟一一家选自北京的酒店是“中国会”。他说:“每趟到北京,我都会光顾四川饭店,那里有四大四小的房间,分布在四合院里。20世纪90年代,随着时间的变迁,四川饭店变成了中国会,这个院子的房间内,法籍设计师将民间传奇式的古典揉和了旧上海的法式情调和雕栏木砌的窗扇、屏风完美搭配,即使是‘百年老店’,也同样可以跻身设计型酒店。”
张智强经常踏足国内外不同的城市,他对世界各地酒店,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受人们欢迎的DESIGN
HOTEL(设计型酒店)有独特的痴迷。张智强多年来沉溺于酒店,对于居住的细节非常挑剔、敏感。他说:“很多人在旅行前都问我,应该住哪家酒店。我也很喜欢把我刚刚体验住过的某个酒店介绍给朋友。最终,我意识到我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去体验这些酒店,然后去讲述给不同的朋友。所以,两年前我决定把我经历过的酒店写成一本书,这样的讲述就更为简单。”
如今,旅馆与公寓、家的界线已经渐渐模糊,把家当成旅馆栖息而经常在外地的人很多,而将旅馆比作自家的也大有人在。“有些人花了巨款为自己及家人购了一处房子后,往往先考虑将买他房子的陌生人的需求。我身边也有不少人终身沉溺于楼换楼、小屋搬大屋中,不知不觉,全都沦为某种都市过客。对家的概念荡然无存,跟住酒店的过客一样,变成都市游牧民族,这跟连锁酒店的构思不谋而合。”张智强说。
在香港,张智强推荐半岛与君悦,而在上海他会推荐浦东的Grand
Hyatt,“这个号称全世界最高的酒店,撇开别人对它高度的议论,我还是很喜欢它,位于54层的大堂,以上便是房间,住在里面,俨然住进飞入云海的飞机里,尤其是阴晴不定的日子里,有人会向往愈高愈好,可是我更喜欢中层,那里既接近天空,又没有远离尘世。”张智强说。
要追溯张智强迷上旅行及酒店的前因后果,他自己也说不清原因。张智强说,“酒店经历是我自己的一种必需、一种研究,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种考察。每个人的旅行习惯都不一样,近几年来,我一年当中基本120天都在酒店中度过,于是渐渐抗拒别人替我订酒店,无论是参加商务工作会议还是学术研讨会,都想尽办法谢绝,然后自己动手。”
也正是因为常年不在家,张智强把酒店房间当成了自己的家。他每到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后,哪怕只有一点点空闲时间,都会马不停蹄地寻找探访他认为应该不错而没有订下来的酒店,甚至住在同一间酒店也设法每晚更换不同的房间,以至于养成每到一家酒店必拍下酒店的走火图(逃生路线),甚至是对酒店的房间布局及房号了如指掌,俨然走火入魔。
资讯
张智强,1962年生于香港,198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1994年成立EDGE
Design
Institute公司。1995年至今,于香港多家大学建筑和设计系任副教授、客席讲师,曾获荷兰大学、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学院和维也纳美术大学邀请担任客席讲师。并经常应邀到世界各地参与建筑研讨会及做专题演讲。
代表性的建筑、室内设计项目有:32平方米自宅的室内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箱宅”、日本岐阜县公共房屋第二期设计、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香港艺术中心中庭改造、互联优势数据中心等。
访谈:
游戏般的设计——专访香港著名建筑师张智强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林播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的设计中,从32平方米“自宅”到“箱宅”再到莫斯科的建筑,您为什么会持续设计这种风格的作品?有没有一条连贯的思维线索?是一种怎样的坚持?
张智强:我觉得我的设计就和变魔术一样,
是一种游戏迷宫般的变化风格,把该展示出来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展现出来,不该展示出来的东西就隐藏起来。我的理想状态是如何处理这种变化,一般不变化的东西我不做。这也许和我的生活环境有关,香港是一个都市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节奏快、密度高,很多东西都需要不停地变化。我就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做各种变化,在各种不同的事情中把可以沟通的东西找出来,以小的不同变化来应付大的各种变化。
中国房地产报:我发现您对BOX、轨道有一种特殊的“搭积木”般的偏爱,有什么缘起吗?
张智强:潜意识里喜欢旅行、喜欢酒店,于是就把这两件东西混合在一起。
中
国房地产报:您为私人业主设计的项目中,哪一个最令您满意?
张智强:我为李泽楷做过新居设计,也为卡塔尔多哈的一个私人会所和健身房做过一部分设计,这个业主当时请了世界各地顶级设计师,包括扎哈·哈迪德、矶崎新、菲利浦·斯塔克等等,有机会参与,我非常荣幸。
中国房地产报:在您所设计的作品中,包括电影中心、展览室、餐厅、私人会所等,您更喜欢哪一类?
张智强:我其实更希望做建筑和酒店设计,不太喜欢做私人住宅。获奖作品中,以室内设计作品居多。
中国房地产报:很多设计师认为,在设计上要讲究功能分区,而您的设计风格正好与这种概念相反,您认为到底该不该分区?
张智强:很多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几个房间几个厅几个卫生间,但是这么多房如果空着就很浪费。实际上,很多家庭小孩都是在外读书,偶尔才回来一次,小孩不在的时候房间就空着,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些变化,那么这个房间就不会显得浪费了。许多其他设计师的作品,一做出来,就会有很多人模仿,且模仿得很像。我的作品真的难以模仿,主题一样、概念一样,但各种变化完全不同。
中国房地产报:您的新书中共介绍了37家酒店,哪一家是您最喜欢的?
张智强:我曾经很喜欢鹿特丹的Hotel New
York,那地方很有历史感,舒服,价格不贵,在那里感觉像是看了一场电影。我还住过最高处的clock
tower,酒店没有冷气,但有海水味。不过最近非常喜欢上了冰岛,Hotel
101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加上冰岛本身的天然环境非常美,特别是蓝色的湖面。
中国房地产报:您希望未来的酒店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智强:我不习惯看电视,希望多些银幕,可能是我家里、办公室都有银幕的关系。我经常会带自己的投影仪去开会,到酒店后使用投影仪看电影,通常酒店未必有干净的墙,我可以射到天花板上看。
中国房地产报:您现在的作品比起您以前的作品有哪些创新之处?是不是会一直坚持这种风格?
张智强:在不同项目中有着不同的演绎,但概念是一样的,只是不断深化这种概念而已。
中国房地产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么多的酒店设计类业务开始找您?这是不是您今后坚持的方向?如果是,那么无形当中会放弃掉许多别的设计项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智强:酒店设计和研究是我工作的一部分,3年来,的确有很多类似项目找我。但我也不拒绝其他类型的设计。
中国房地产报:请描述一下您的工作团队,在内地是否有设立机构?
张智强:公司成立12年了,一直都是20人左右,除了几位行政及会计人员外,其他都是设计师,大部分年龄不超过30岁。近期正在北京筹备分支机构,因为有一些项目要实施,便于管理。
责编:龙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