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王晓伟/文
年关将至,上市公司的土地腾挪成为资本市场一种时尚。
原“资本大鳄”顾雏军旗下资本运作平台S*ST科龙打着“处置非主业资产、盘活公司资产”的旗号,打响了卖地保牌的保壳战。而以1.27亿元将13.33万平方米的土地成功售出不过是科龙的第一步,科龙公告称年底将出售的土地面积达到20多万平方米。
除科龙外,另一种行为是S*ST光明(000587)、S美尔雅(600107)等的大股东以土地等实物资产抵偿上市公司占款。此外还有新天国际、莱茵置业等以土地做资产置换重组。
在年底保牌,修饰报表的压力下,往年类似的土地腾挪并不鲜见,而今年因为增添了一些新鲜元素,情况显得更为亮丽。
一个因素是证监会对清欠祭出的支付令。动真格的证监会拔剑向大股东逼债,其“剑术”可归结为“要么还钱,要么坐牢!”而年底正是清欠的“Deadline”(生死线)。
不过,大量资金或其他资产被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长期违规占用的上市公司往往陷入资金周转不灵、亏损的境地。对于这样的壳资源,母公司或已经准备放弃,有的甚至已经甩手,自然不愿拿出真金白银来清欠,近年价格急速泡沫化的土地资产自然成为清欠活动的冲抵的首选。还有一些企业因为家底不够殷实,本身也只能选择以资抵债的方式来解决。面临清欠大限,只能把目光瞄准变现能力强,价值尚可的土地。
此外一个因素是股改。作为中国自有资本市场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制度变革,年关也是股改的关口。
自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改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股改就被赋予解除中国股市原罪的使命。尚福林“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描述让尚未完成股改的企业被迫发奋图强。尤其对于像S*ST科龙这样的ST公司来说,管理层规定年内不能完成股改将做退市处理。这就鞭策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股改,有家底的就选择重组,注入优质资产等乌鸦变凤凰的招式。而由于许多未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有借壳的冲动,重组、资产注入自然少不了土地的运作。当然,并不是每个ST公司都有被重组的幸运,许多家底空空的企业只能选择变卖家产,而细数家产,惟一值钱的也就剩土地了。
不可同日而语的资本市场大坏境也给土地腾挪大戏添加了些许色彩。
以清欠风暴、股改破旧迎新为标志的制度力量正在重塑中国股市。11月20日,5年涅槃的中国股市迎来了梦醒时分,在遍历创痛后,元气渐复的大盘骎重攀2000点高位。这也让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对证券市场的期望被挑逗起来。而随着国家对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的加大,各地方对土地开展一轮又一轮的严查,政府收回土地的执行力已经无需置疑,这就逼迫一些有闲置土地资源的上市公司理清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主业,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一干借壳上市的房企,包括一干土地资源丰富的上市房企选择将母公司的土地资源置入上市公司,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而部分拥有土地资源的非房地产企业也在大环境下积极采取行动,对旗下土地资源作一个了断。
消极的看法是时下勃兴的土地腾挪现象是在清欠和股改双面打压下,上市公司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是一种无奈之举。而积极的观点认为,这是上市公司在外部推力作用下,对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这将促使证券市场克服以往的痼疾,轻装上阵,走上健康的道路。我们宁愿相信是次土地腾挪大戏是后一种情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