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业银行信贷遭遇“厚黑学”

(2006-11-26 10:17:33)
据《中国房地产报》作者 缥缈/文
 
              福布斯财富榜中位列第一,身家180亿元的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近期被牵连到一场全面的金融调查。据《财经》报道,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曾以涉嫌违规的方式,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获得巨额贷款。
             当然,对于案情本身,由于相关材料并不充分,本文不作评论。不过,仅就目前已经见于正规公告的文字内容,真实情况如何,难言乐观。
              对于黄氏所涉及的内容,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情节在于“无抵押贷款”以及“低价套取”企业早期所涉及的“银行债务”;对此,如果没有相关放贷银行及其内部人员的密切配合,此类“违规行为”,根本无从谈起,无法操作。
              故此,无论黄氏兄弟最终如何解释其行为,此事都应引起业界重视,并给予关注。
“技术”与“原罪”

             关注点之一,商业银行是如何“管钱”的?又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的?要管好钱,说到底只有一个要点,就是你要管好“你的人”,如果“人”没管住,“钱”当然也就管不住。
             关注点之二,这些钱最终落到了什么地方?落到了谁的手里?用于什么地方的什么项目?在金融行业,每一块钱,都不止账面价值,资本有其乘数效应、辐射效应,如果有人的“第一桶金”真是来自于此,那问题决非“一块钱”那么简单。
              关注点之三,商业银行内部的贷款成本,到底有多大?按理说,存与贷的利息率之差,就算4%左右,也是非常可观的收益。
              关注点之四,房地产业的经营动力从何而来?仅仅从地租中“套利”,显然还不能完全廓清其操作模式。
              关注点之五,长期存在的房贷市场,问题贷款不可能只限于黄氏兄弟所涉及的部分;如果只查民企,不查国企,则为体制不公。如果具有破坏性质的调查,只发生在民企身上,恐怕很难服众。
               关注点之六,所谓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含金量到底如何?为何这个“富豪榜”总是如此,“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近年以来频繁“在榜”、然后“落榜”的富豪们,杨斌、周正毅、顾雏军、唐万新、张荣坤,他们的钱,都是哪里来的?其中到底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有多少是银行的?有多少是股东的?
市场嵌入社会

             当代经济社会学提出的一个著名理论是“市场嵌入社会”,而企业恰恰是市场的基本组成单位。以此逻辑不难推导出:企业的问题即是社会的问题;企业家的罪与罚,亦是对社会病理的呈现与医治。
             以中国当下的富豪们为例,他们中大多数,无疑是非常清白的,但其中注定会有个别人,禁不起认真地“追究”与“调查”,其所占有、所控制的社会财富与金融资源的“超大”,正在接近或者已经达到最危险的程度。他们不但能够套取商业银行信贷,而且能够利用所有规则,希望以较大的折扣(原有债权的20%左右),“反向套回”商业银行的“债权”。对此,如非违法,也属“厚黑”,如果不予追究,不予严肃处理,不予“曝光”,种种“反噬”,种种不良后果的“总爆发”,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化于无形”的财富

              据业界的测算,最近10年来,中国与腐败相关的“改革”成本,绝大多数都是以侵占金融资产的形式实现的;在金融、土地方面,每年的损失在10000亿元以上。也就是说,仅仅“两呆一坏”以及“圈占土地”的这两项,已经完全或接近于完全地抵消了每年宏观经济增长所增加的社会财富。
              不争的事实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如果其经济成长可以维持的时间“长达一代人”,都无一例外地“步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而腐败的屡禁不止,无疑成为阻滞中国人民步入现代化国家之列的最大障碍。
              银行业的改革,除了要改进经营效率,进行业务创新,看来还得根除蠹虫,惩治骗贷;这一进程注定是残酷的,但其成本,恐怕也是最低的;哪怕通过调查,接受本案的教训,从此严格执行内控,也算“吃屎吃着豆——聊胜于无”。
               诚然,泱泱十几亿人的大国,改革无疑是艰难的。所幸的是,我们都看到,方向是好的,对的。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