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黄健 广州报道
11月8日,记者从广州亚运会组委会获悉,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同意了广州市政府提交的《第16届亚运会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这标志着在经历了数次规划变更之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亚运村项目选址终于尘埃落定:亚运村最终将落地广州市区以南的番禺区中东部,属于规划中的广州新城启动区的一部分,占地面积约2.73平方公里。
由于亚运村最终选址在广州新城内,亚运村建设的正式启动也标志着广州未来的两大城市中心之一的广州新城的建设同时起步。
亚运村建设启动
据悉,此次广州提交的《总体规划》包括亚运会场馆和相关设施的数量和分布,亚运会主会场的确定以及亚运村的选址和初步规划等内容。其中亚运会主会场很早就确立为九运会主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而亚运村的选址则是好事多磨。
早在2004年广州申亚成功时,广州市政府就初步确定将亚运村建在离亚运主会场不远的天河区车陂,2005年又盛传将亚运村搬到广州新城的海鸥岛。今年4月,经过修改的《第16届亚运会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把广州新城启动区确定为广州亚运村的建设地点,由于该总体规划方案最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意味着亚运村项目选址最终确定在广州新城启动区。
业内人士分析,将亚运村从市区内的天河车陂搬到广州新城体现了广州市向南拓展城市空间的战略意图,广州新城位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与南沙、佛山、东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重镇均能形成便捷的联系。而最终舍弃海鸥岛而选择处于广州新城中心位置的广州新城启动区,则主要是出于交通和环保方面的考虑,海鸥岛地处珠江口,四面环海,岭南水乡特色保留完好,政府倾向于把它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和高级会务区。
根据《第16届亚运会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亚运村分为公共区、居住区、国际区三大块,其中公共区包括体育场、亚运公园、购物中心、娱乐中心、餐厅、停车场等设施;居住区主要是28万平方米的运动员公寓,平均每位运动员可获得不少于15平方米的公寓空间;国际区则主要为各国运动员提供活动和交流场所。按照初步估算,亚运村的总投资约为44.7亿元。广州亚运村的建设已经于日前正式启动,相关部门正在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全部项目预计将于2009年建成。
交通方面,《规划》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设计了连接亚运村和主会场的多条线路,其中多数线路耗时不超过30分钟。另外,《规划》还鼓励市民在亚运会期间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承诺在亚运场馆80%可以通过搭乘地铁或市郊铁路抵达,100%可以通过搭乘公交车抵达。市区内绝大多数观众可使用地铁或公交在45分钟内到达比赛场馆。
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潘安透露,在总体方案框架内,亚运村详细规划将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竞赛方式产生。目前竞赛程序已经启动,届时亚运村建设将按照最终胜出方案具体实施。
广州造城
多年以来“造城运动”一直是广州房地产市场的最吸引眼球的重头戏,从前些年华南新城、汇景新城等超级大盘到近几年白云新城、珠江新城、广州新城等规划中的城市新中心,广州的“新城”概念让人目不暇接,不同的是造城的主角已由开发商慢慢变成了政府。
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而广州新城就是这一总体规划的重点之一。
根据广州市2005年发布的《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广州城市发展》,广州新市区将全力构建“两心四城”的空间结构。“两心”是指天河新城市中心、广州新城中心,“四城”主要是指奥体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花地新城。
由于广州新城地处珠三角城市群的几何中心,连接广州旧城区与南沙港,与东莞、中山、顺德等珠三角主要二线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因此,广州市政府期待通过亚运场馆的建设,全面启动广州新城的开发和建设,打造一个全新的广州新中心城区。
潘安也认为,亚运村的建设将会带动广州新城的发展,实现“场馆建设—地区发展”的联动建设开发模式。根据广州六运和全国九运会的经验,亚运会结束后广州新城中央区将形成新的文化和体育中心,而政府也将推进广州新城范围内莲花山水道西侧的商务办公中心和海鸥岛生态旅游和高级商务会议中心的建设。
广州新城:城市的理想
最新规划的广州新城包括番禺区沙湾水道南岸的东涌镇、鱼窝头镇,以及沙湾水道北面市桥以东的地区,包括石币镇、石楼镇和化龙镇的部分区域。北距旧城中心区直线距离约30公里,距大学城约12公里,西临番禺区政府所在地市桥。总用地面积约22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48平方公里。
早在2000年10月,广州曾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规划思路,并进行行政区域调整配合规划的实施,在老城区东面新成立的萝岗区联合天河区,成为高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龙头;南面南沙区的成立,联合撤市设区的番禺使广州的临海战略得以强调,同时可以使广州城市中心的南移得到保障;老城区东山与越秀的牵手使其中心城区的地位更加显著;而荔湾与芳村的合并,可以使原芳村的一江之隔的分隔打破,使广州与大佛山的联系更加直接、紧密;而在北面则注意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市中心。
2006年9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广州公布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前期研究报告,报告提出2010年后广州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从“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向强调“优化与提升”品质转移。广州的城市性质进一步定位为:国际城市、中国南方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生态城市。
广州城市发展重点定位于新区配套建设的完善,包括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改造旧城;协调珠三角及泛珠区域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粤港澳交通一体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强化广州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完善“双快体系”(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交通)、“双化体系”(公共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一体化)交通。构建合理的“蓝脉绿网”生态格局,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广州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
新的规划中,广州新城和已建设了20年的天河新城并列成为广州未来的两个城市发展中心。据潘安介绍,作为两大城市中心之一的广州新城的总体规划方向已经确定。广州新城将规划容纳100万人口居住,并计划在这里打造“住得舒服、有岭南水乡特色、与大自然结合”三点特色的“宜居”城市品牌。
潘安希望广州新城能充分体现广州过去的所有城市建设经验、建设理想。“过去由于种种约束未能实现的设想,也希望在这里得以实现。未来的广州新城是这样的:住宅的首层全部架空,留给居民作为公共活动的空间。目前在市区的绝大部分住宅,受条件限制难以实现,但广州新城就有实现的条件。”
“此外,现在中心市区出租车、地铁、公交车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换乘依然不太方便。在广州新城,我们可以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为市民创造尽可能方便的换乘条件。油烟扰民、噪音扰民、活动面积不够、绿化不足等问题,也期望能在广州新城中通过妥善的规划建设得以避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