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特别策划 |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钟园 北京报道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目前刚刚起步,对比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可能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扈企平: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因为政府提高中低收入者房屋拥有率的政策为房贷证券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上世纪80年代因为银行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倒闭危机,使得银行有强烈的证券化的需要,这些背景客观上促进了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发展。可以说,如果不是当时美国银行缺钱的话,证券化也没有那么快发展起来。
中国房地产报:如您所说,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一个促成因素是银行出现危机,但对中国银行而言,住房贷款属于银行的优良资产,银行对资产证券化的热情并不高。这会不会阻碍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扈企平:确实,如果不是有上世纪80年代的银行危机,美国的资产证券化也不会这么快发展起来。日本在90年代也是这个情况。
对于中国的银行而言,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主动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当然,不同银行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各自的业务特点和资金状况,对资产证券化的推动热情也不同。还有一些热情较高的银行正在为获取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资格而努力。
中国房地产报:中国住房贷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是,如果几年后出现经济增长减速,中国银行会不会面临住房贷款的风险集中爆发?
扈企平:从国外经验看,住房贷款的风险不大,尤其是自住房屋,不还贷的话三个月后就要被银行强行收回。在国内,以中国人的习惯,我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违约的,可能对还款人而言会紧张一点,但还是会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