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开幕在即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方帅
北京报道
2006(第二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大幕即将拉开。9月26日至10月6日,将有国内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艺术机构和相关设计师、艺术家齐聚北京,参加此次主题为“城市与建筑——资源生存、环境友好”的双年展。
此双年展是由中国建设部和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北京智慧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由3个展览、5个论坛及相关活动组成,展会系列活动将聚焦城市规划与建设设计的关联性,研讨中国城镇建设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目标的政策和途径,交流国内外城镇建设经验,展望21世纪城市发展前景。
“双年展活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德国、丹麦、意大利、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荷兰、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智利、尼日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纷纷报名,都将以国家馆的形式参展。本届双年展以‘城市与建筑——资源生存、环境友好’为主题,旨在展示国际建筑新思潮、新理念、新设计、新材料、新发展,是中国建筑产业界与世界建筑设计业界的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也将提升中国建筑师和建筑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双年展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罗丽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3个展览5个论坛
3个展览包括主题展、国际小城镇规划艺术展和国际青年建筑师与学生作品展,5个论坛包括主题论坛——城市与建筑:资源生存、环境友好,小城镇规划艺术论坛——规划与设计、保护与发展,国际青年建筑师对话论坛——资源生存方式实验,医院规划与设计专题论坛——环境与修复,10月2日世界人居日专题论坛——尊老爱幼。
罗丽说,双年展的定位是城市与建筑的资源生存和环境友好,所以所有的参展单位都必须按照这个主题来提交参展作品。跟其他展览不一样的是,这次展览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示他们对建筑的实践、感悟、经验,不仅仅要对整体建筑进行展示,还要对室内、公共空间、建筑创造进行推广。
主题展将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此地的展览面积为900平方米,各国都会受到邀请,也就是说60家左右的建筑研究单位和建筑设计单位参展就趋饱和了。考虑到参展空间有限,我们选择的都是一些很有理念的建筑师。”罗丽还介绍道,“在北京规划展览馆展出的是国际小城镇规划艺术展,以收集国内的优秀地产项目、建筑作品为主。在这个展览上我们会把我们认为最强项的建筑,做一些推举。还有一个是对国际青年建筑师和学生的作品在中华世纪坛的户外展示,目前已有24家国际上最好的大学、建筑院校准备参加,比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等”。
关注小城镇建设
目前中国小城镇的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2006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希望借助此次双年展的平台,汲取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事业作出指导。
“展会目标是为中国3.9万个小城镇的未来规划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经验,阐释在小尺度的城镇规划发展中,社会和自然生态、建筑文化、人的生存发展间的科学文化关系,用成功的案例提供解决整体与局部、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城市形象个性化与项目合理性之间的各种矛盾的途径与方法。此小城镇规划展在北京规划展馆的展出面积为2100平方米,每个单元的展位面积为50~200平方米。”罗丽说。
双年展对新农村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上。罗丽说,“在此次展览前我们会在全国选出30组青年建筑师,针对目前的医疗体系设计小型医院,规模在80~100平方米。届时我们会评出4到5
个最佳方案,在国家博物馆里展出,希望能给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帮助”。
14天的“马拉松”
由于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经历了“天价套票”、“主要策展建筑师退展”等一系列事件,所以此次关于双年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丽表示,此次双年展依然存在经济问题,因为国家没有拨款,也没有较完善的基金会制度,所以还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虽然我们通过市场化行为来运作,但与商业展会还是有一定的不同,商业展会时间一般都是2到3天,5天已经算很长了,而这次双年展的时间是14天,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带给大家”。
另外,因为场地只能容纳300人,所以被邀请的大众和普通媒体就比较少,有限的场地只能提供给国外的专家。“但是我们会有网上直播,25分钟的演讲每天都有8到10个,演讲互动的时候还可以交流,25分钟以后还有15分钟是给大众与专家针对演讲问题的互动。”罗丽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