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 ,中国真正企业家仅有率

(2006-08-13 22:56:48)
分类: 金融实务

1% <wbr>,中国真正企业家仅有率

据《中国房地产报》作者  李宝元  报道

 

      由于国人特殊的文化传统、体制转型背景以及媒体追捧煽情、宣传炒作之风的推波助澜,中国商界、尤其是本来就“泡沫沸腾”的地产界,历来是与“一派大好”的其他“战线”或“全国形势”一样,俨然是明星辈出、黑马奔腾、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派热闹景象。近年来,继全国首富牟其中、财富巨人史玉柱、科龙大亨顾雏军等财富明星闪亮登场又快速下场之后,一位叫严介和的地产大亨、财富新星又冉冉升起。我曾撰文表示,因为有前车之鉴(虽然这样类比有些唐突),严介和这样的风采,既令人兴奋也令人感到万分忧虑。

        据称,身为南京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严介和,目前是手里握有2700亿工程大单、每年利润进账可高达60亿~70亿元的房地产大佬,自从2004年成功收购ST纵横被江苏媒体“爆炒”后,紧接着借助“胡润财富榜”契机,很快以一发而不可收的“失控”态势,以个性无限“张扬”的财富明星姿态,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但今年似乎很快就感到“明星不是看上去那么好当的”滋味,“明星”的心情全无,于今年5月份在北京大学召开的“2006创业中国高峰论坛”上突然宣布要“隐退”。无论内情如何,严介和这样从迅速张扬到快速低调的转变,确实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应该承认,出名、做明星、当“超女”出人头地,这不仅是少男少女们的天真梦想,其实也是所有人——包括那些看起来老成沉稳的官员、学者们——内心中时常涌动的念头。至于那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浪扬帆、呼风唤雨的“商界名流”、“财富明星”就更不用说了,张扬品牌、显赫身价本身就是他们广告宣传、商业炒作之本能或本分!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别的行当如何拿捏我们这里暂且不论,就市场经济主体之精英的企业家来说,其“张扬”之度如何把握确实事关重大。对中国企业来说,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本要素就是企业家,最稀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中的企业家角色定位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问题,如何处理企业家有限生命周期与企业本身永续发展的矛盾,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意义上,企业家的“张扬”之度不仅仅是个人风格问题,而且是涉及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肃而重大的问题。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的创新家。卓越的企业家、特别是那些创业初期的企业家,往往被创造可持续业绩的内在需要所驱动和感染,他们大都有“大胆包天”的目标,为了使公司走向卓越,他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无论多么艰难困苦的事情都有决心去做。但是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企业家的那样:千万“不要太聪明”,“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不要一次做过多事情”,企业家创新不是“玩耍”而是“工作”,“创新需要勤奋、恒心和责任”,要把创新变成“辛苦、专注和有目的的工作”,要立足自己的长项,专注于市场去做工作。

       管理学家柯林斯等人经过长期实证研究,也发现一个很普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就是:企业家的“魅力”往往与企业的“卓越”是排斥的。为什么呢?其一,太注重“个人魅力”的企业领导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常常把自己的功名而非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关键时候必然不怕牺牲公司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来保全自己的声名或利益;其二,明星式企业家往往喜欢“做秀”,一来二去就成了马戏团“只会表演的马”,而失去了“拉车”的能力;其三,为了使自己显得更有“魅力”,他们必然喜欢选用甚至培养忠心大于才能的“笨蛋”作为下属或继承人,无论大事小事、时时处处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一旦离开他,公司自然立马陷于瘫痪状态,甚至土崩瓦解、烟消云散。所以,长盛不衰的“卓越”企业不需要,而且往往是排斥“魅力”型企业家的。

        这些道理,曾经做过中学老师的儒商严介和不是不明白,他也奉行“方毅刚勇、柔和圆通”的企业文化理念,并认为真正的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理想的企业家行事风格应该“自信而不自负、知足而不满足、自尊而不自傲、果断而不武断、风流而不下流”,也坦言在中国企业界“真正的企业家可能只有1%”。但他自己进入“明星角色”后可能就有些“张扬”过度,甚至“要以赠予股份及培养经营理念的方式,在2010年之内培养100个亿万富翁、1000个千万富翁、10000个百万富翁,并让这些人成为真正的企业家”。由此可见,知易行难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铁律啊!

          由于文化传统的“锁定”和公司治理制度的“历史性缺失”,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悲哀宿命往往是:先是在转型体制的空隙中“喜出望外”获得商业“先机”,而后陶醉于“独裁、做秀、玩花样”的明星漩涡之中,最终结局则是几乎概莫能外地上演“成也企业家,败也企业家”这样的人间悲剧。严介和这样土生土长的“管理奇才”实在难得,而社会和媒体更应该从关爱、呵护的角度,努力将他塑造成为一位真正的企业家,当然严介和自己也有一个“自我醒悟、自觉修炼”的问题,目前的老严自觉隐退是否意味着他真正认识自我,从自我陶醉的“娱乐明星”状态走了出来?如果真是那样该是万幸也!否则,那时除了我们又少了一位本来就稀缺得不能再稀缺的企业家之外,顶多只是多了一位随手可得的娱乐明星而已,如果那样即使老严“再活500岁也安然无恙”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