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公司报道 |
现在如果还单纯以风景秀丽海滨城市的角色来看青岛,绝对是一种错觉。包括政府和民间的各种评比,青岛获得过众多称号:公众最向往城市,最具活力城市,企业家最满意城市,最具风情城市等等。但如何捕捉这个滨海城市的性格,无疑是首先要考虑的。
无论是青岛的历史沿革,还是目前的城市现状,准确地说青岛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特质的城市。这种符号非常强烈地写进了青岛的城市规划、建筑、民情风俗乃至各种经济产业。
我们把青岛称之为——和众之城。
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正处于增长极的地位,突出明确青岛龙头地位,是一个战略选择。
2003年4月,青岛市提出了构筑“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的发展战略。这是青岛建制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规划调整。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组团发展战略的实施,使青岛完成了由半岛型城市到跨湾发展、再到拥湾一线展开的海湾型城市的空间演变。
“日照对接青岛、融入半岛。”在进入青岛的青银高速公路上,一副巨大的户外广告赫然在目。日照是青岛近邻,打出对接青岛牌,这是主动的战略选择。
早在环渤海经济圈北部的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初露端倪时,青岛开发区就抓住青岛挺进西海岸的重大战略机遇,力争成为沿黄流域的新引擎。在青岛开发区周边的区市、以及沿黄流域的河岸线上,有10余个城市遥相呼应,有数百家大型企业虎踞龙盘,在这条线上星罗棋布。一个具有强劲辐射力的“功能区”,正成为胶东半岛经济发展的强磁场,这种辐射力正随着区域经济的联动效应向纵深延伸。城市的迅猛成长,已经颠覆了以行政论城市地位的传统观念。
这只是新青岛的“城市战略”。新规划还鲜明突显了决策者关于“国家战略”和“国际战略”的构想,将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纳入视野,强调青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世界知名特色城市”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强化打造城市品牌,张扬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发展观之下,重新打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新青岛的发展思路豁然开朗。
清末思想家康有为寓居青岛时留下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的赞词以及由此衍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至今仍是青岛城市的视觉图腾。
新青岛是个“宜居城市”。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这才是所有发展的落脚点。
青岛老城区的德式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依然保存完好。从上空俯瞰,多是绿树掩映下造型各异的欧式建筑群。最具“华彩”的乐章还当属汇泉角北部的“八大关别墅群”。这里有俄式、德式、日式、美式、丹麦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等24个国家风格的建筑,因而被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城市化的步伐,一直在“经营旧城”的有限空间里闪转腾挪。伴随着“新”与“旧”的不休纷争,青岛也陷入“发展与保护”的两难境地。
1992年,青岛市公开出售市委市府办公大楼,将办公地址东移,通过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出让,至今已累计筹集建设资金130多亿元,在几乎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使青岛高新区和东部新城区迅速崛起,这应当算是青岛开始最早而且十分成功的城市经营活动。
任何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有一个空间利用与新旧更替的过程,能否处理好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城市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到城市的长远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面对这个问题,青岛的决策者们用战略性的眼光进行青岛老城区的整体规划。
自1992年起,青岛在老市区东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10亿元,修建了高标准的街道、绿地、广场、公园等基础设施,并引来100多亿元的外来投资,顺利完成了青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为老市区的改造、市民的搬迁提供了空间和条件。
奥运使青岛重新走向海洋。以前青岛是以工业品牌诠释着城市,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已成了青岛市一种无形的潜在发展动力。
2004年,位于青岛城市核心的奥帆赛基地在北海造船厂原址开工建设,搬迁到黄岛港口区的新船厂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青岛位于京沪2个大型城市带的中间,山东半岛的龙头。
在奥运经济这个巨大引擎的带动下,有理由相信,青岛会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第四极。
?/P>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