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张媛媛
北京报道
作为“国六条”的后调控时期,这项颇具行政性意味的政策是否可真正起到打击海外热钱流入和抑制炒房行为的作用?
“对于个人购房,执行层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但矛盾点在于,地方政府对于外资向来持欢迎态度,因此这将很难控制。而对于实名制,炒房最多的其实是港澳同胞,所以效果不会太好。”哈继铭表示,“另外,虽然审批上的手续的复杂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外资流入中国房地产的速度,但是从一段时期来看,这个流入依旧难以阻止。”
哈继铭说:“相比而言,经济杠杆更合适。数据是共享的,通过一些明确的数量指标,进行限制应该更有可操作性。”在谈到具体可提升的政策空间时,他表示:“内外币不让结汇的规定很好,因为汇率变化的利润要加以处理。但是如果直接用‘汇率调节税’对杜绝外资炒房将更有效。”
花旗环球金融中国研究部主管薛澜在最新的房地产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限制措施得到落实,短期内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房地产开发商将蒙受损失。花旗集团和摩根士丹利等欧美金融大鳄也将遭受冲击。
龚术也对记者表示:“总部会相应根据政策作业务上的调整,只是目前反应还没有那么快。”
在回答记者,是否麦格理将就此对亚洲市场业务分化产生重新估量时,她表示,“麦格理进入中国市场已经10多年,在进入之初,就把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考量在内。相信很多海外基金不会就此放弃中国市场。而且,这个政策本身存在很多界定不清之处,比如对于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非自用房地产,应遵循商业存在的原则,关于‘商业存在’的理解,就十分不明晰。相信政策会进一步明朗化。”
叶建成却认为,“文件没有标明最后的实施日期,各大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也没有相关声明,因此还会有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但如果按照此政策实施,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外资投资项目审批将会被拖延。”
事实上,外资对国内楼市的威胁并没有想象中大。叶建成表示,“外资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外机构投资者,这其中包括了如和记黄埔、凯德置地等专注地产开发的财团,他们的存在带动了国内其他地产商的专业化发展;另一类为专门从事投资物业的海外基金,如麦格理、高盛等金融大鳄,他们本着长期持有物业经营来做,而从他们近年的交易来看,几乎没有一单转手的。另外就是来自香港、台湾的个人购房者,事实上,他们并不构成房价上涨的主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