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城论建大都市的未来蓝图与现实条件
——2006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论坛纪实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高韬呼和浩特报道
6月23日下午,“迎大庆、创未来”——2006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论坛在呼市新城宾馆举行。该论坛由呼和浩特市政府主办,内蒙古滨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报、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商会协办。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龚晓峰、内蒙古滨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勉忠为大会致辞。龚晓峰副市长表示欢迎专家、学者和房地产界的朋友参加论坛,为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和谐发展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共同把呼和浩特建设成为一座新兴、繁荣的草原城市。王勉忠董事长则表达了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投资环境及潜力的肯定,并希望实现为当地做贡献和企业发展双丰收。他还当场宣布滨海投资将在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观区内建设5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经济适用房。
王玉民、牛凤瑞、董黎明、刘洪志、孙成仁、李文杰等专家学者先后就呼和浩特的未来城市发展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
该论坛还安排了“为呼市贫困学校捐赠电脑仪式”,内蒙古滨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对大青山脚下的毫沁营镇7所贫困小学捐赠了电脑。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龚晓峰:
呼和浩特具备大都市条件
在呼和浩特市的规划中,有一个110平方公里的新开发区域,我们要在那里建设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经济中心,那里将是第三产业的中心。
从全国范围看,呼和浩特的特殊条件决定了它是联系广大西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纽带,是西北地区出海口的捷径。呼和浩特完全具备了建设大都市的必要条件,呼和浩特的建设将是整个西部人民的大会师。
呼和浩特大都市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心城市与绿色城市的关系。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和产业的增加,工业环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挑战。建设绿色城市,就是要在绿地面积较多的基础设施上去投资建设,这是一个质的增加。同时又面临着建设成本提高的问题,这两者是有矛盾的。如何去解决矛盾,这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建设呼和浩特大都市过程中,要运用好土地资源条件,加快大都市的建设过程。
蒙元文化特征是建设大都市的一个重要亮点。蒙元文化特色对呼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它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呼市建设还要同中部地区的整个区域建设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内陆高原地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
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李业新: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的重要经济指标在增长,尤其是财政收入。呼市经济增长份额占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60%,主要推动力来自高科技和高成长产业。
在京津唐经济圈中,
呼和浩特有自己的特点,目前的京津唐电网近三分之一的供电来自呼市,蒙牛、伊利两企业去年的生产总值达230亿元,今年还将增加100亿元。
内蒙古城市化率为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呼和浩特的人口将达到300万。有人告诉我,这个数字等于1949年的北京人口。
从房地产发展规律讲,房价上涨是对的。但如果短期内上涨过快,政府就要考虑到兼顾公平问题。
滨海集团准备建造每平方米900元的廉租房,我当时就表示赞同。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大企业,一定要做一些好事。全世界最发达的地区有很多廉租房,李嘉诚也是靠建廉租房起家的。
房地产企业是一个高收入、聚集人才的地方,管理密集、信息密集、政府资源密集。我们都知道有糖精、味精、醋精,我把最厉害的房地产人叫做“人精”。
在发展过程中,呼市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开发项目和开发商的问题,其次要提高社会化设置,第三个就是要做好建设。
内蒙古滨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王勉忠:投资环境优良
我们公司进入呼和浩特已经好几年了,对于呼和浩特市的投资环境我感到十分满意,而且呼和浩特是一座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它的潜力我一直是非常看好的。
我们是一家大型综合企业,在天津等城市做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土地整理及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对于投资向来十分慎重,呼和浩特的经济腾飞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打消了我们的顾虑。我们将凭借自身的实力与经验,加大对呼和浩特的投资力度,在为呼和浩特城市建设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企业的飞跃发展。
内蒙古滨海投资公司将在成吉思汗大街特色景观区内建设5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经济适用房,先期启动30万平方米。该项目是为了满足呼和浩特市民的不同消费需求,尤其是使中低收入者能够住进优质房子,享受美好的生活。
毫沁营镇7所小学都在大青山脚下,学校的条件不是很好,我在这里代表内蒙古滨海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向其捐赠电脑。此事主要体现我们公司对教育的一贯支持,对社会回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千秋万代的事业。捐资助学是我进入滨海以来长期的愿望。在此之前,我们在呼和浩特当地已经进行了好几次捐献活动。我在这里希望毫沁营镇的小学生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教育是政府公共事业的重要部分,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我们在教育上投入一分力量,也相当于在城市建设上投入了一份力量。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心
主任董黎明:历史孕育文化
20年来,我来过3次呼市。呼市可谓3年一小变,5年一中变,7年一大变。上世纪80年代,呼和浩特只有3个标志建筑物:两所老房子和一个火车站。原来的老城变新了,老城上面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立交桥。通过西部开发战略,呼和浩特找准了路子,抓住了机遇。伊利和蒙牛不仅在内蒙古地区打响了,而且发展到北京、上海,并扩展到了全国。
我今天到呼和浩特,又感觉到了一些变化,机场增加了一条3600米的跑道,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呼和浩特不仅能够起降波音737、767,还能停靠更多更大的飞机。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市还要重视城市质量,提高城市品位。不仅要盖住宅,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要对全市居民贯彻现代化思想。既要持续进行重点地段的建设和改造,也要考虑老城区低收入群体的居民安居乐业。
呼和浩特的发展要纳入整个环渤海经济圈。呼市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产品要通过滨海新区这个新的桥梁打入世界,成为世界的品牌。
很多人认为呼和浩特的城市特色就是把房子盖成具有蒙古风格,这仅仅是城市建筑层面,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这个形象不仅仅有空间物质的形象,还应有历史文化的内容。呼和浩特是一个青涩的城市,需要依靠历史孕育出一些文化。
哈佛大学博士、美国易道环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刘洪志:
呼市建设多元化
呼和浩特城市的发展,我个人感觉非常有特色。城市的发展、规划跟周边几个兄弟城市联系了起来。参与化、多元化是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建设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呼和浩特的产业发展要有战略,要以环保为前提条件,在城市建设的同时要保持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的节约就是资源的节约,是水、能源的节约。当然,呼和浩特的绿色规划还要有一些重要原则,还要有配套条件,包括交通工具,这样才可以做出更好的规划。
北京新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孙成仁:
构建生态节约型城市
人口增加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城市都在快速膨胀。它们的发展就像是癌细胞扩散。
美国城市建设最大的教训有4条,即外延式发展、集约化、历史性和现代城市的识别性,其中城市识别性是当今城市建设最大的缺失。
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人的发展问题,然后才是管理问题,但至今的城市发展还处于零散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像一个家庭,而不是一个集团。外延式发展就像一个癌细胞,如果分散,道路通不通都没有关系,只要有一个成熟过程,沿着渐渐延伸的公共交通就可以达到新的范围。
最后,我来谈谈关于创造多元住宅问题。从城区分布看,未来的交通发展方向应该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多元的实质就是创造新型社区、节约型社区。
城市建设要朝节约型社会方向发展,建设节约城市,构建生态节约型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原地产华北地区总经理李文杰:宏观调控影响城市规划建设
国家调控对国内房地产的影响以及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影响很大。呼和浩特多多少少也会受到宏观调控的一些影响。
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其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金融方面的调控力度非常大,土地控制也非常紧。
我们回顾一下几年来的调控历程。2004年是政策调控,2005年是综合调控,2006年是全面调控。从去年的调控成效看,经过一年调控,上海的房价去年在滑坡,广州的房价去年则在上涨,价格从4000元/平方米上涨到5000元/平方米,深圳今年涨得也比较猛,从6000元/平方米上涨到8000元/平方米。今年北京的房价调控力度加大,但北京房价的涨幅不是太明显。
虽然从1月份到5月份,北京的房价都在涨,但涨幅不是很高,处于一个比较自然的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
创新决定发展
呼和浩特在长城脚下,但还是被纳入了西部开发范围,这个命题很有意思。中国的东、中、西三大板块各有特色,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有自己特殊的地位,互相不可取代。
城市的定位在不断变化,持续的发展就是持续的变化。变化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思想原因,其次是技术创新因素。以前通过政策扶持,广东发展了起来,现在广东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目前长三角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取决于创新力。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北方几个邻国资源,所以优势比较多。内蒙古的工业、矿业和其他产业还要引入新的理念。制度经营化很重要,人才制度、创新制度更重要,在内蒙古要突出创新意识,才能加速发展。
国际计划中国总部负责人孙雷:和谐社会主要是人的和谐
人们往往把城市的和谐发展理解为城市建筑的和谐,或者是城市建设的和谐。但“城市和谐发展”更大的概念是人的和谐。我们在享受城市建设成果时,还要关注那些建设者。他们中间有本地人,也有外来务工群体。我们的职责就是关注他们如何融入到内蒙古大草原中。
我从机场到会场,一路上看到很多新的建筑,有的尚在建设当中,呼和浩特有了现在的面貌,跟外来务工群体分不开,我们关注城市的同时,更要关注这样的群体。
《中国房地产报》副总经理罗洁:城市个性化、城市名片化
我个人认为,呼和浩特现在的城市规划非常好。
每个城市都是围棋上的一个点,每个城市都希望强大起来,把好的资源吸收进来。但从资金等条件看,资源多并不意味着就有市场。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每个城市要形成一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呼和浩特未来的发展规划,我提出两个小小的建议。一是城市个性化,也就是资源的个性化,既有后期形成的资源,也有前期的资源。二是要有城市名片,要让外面了解城市,提供了解城市的渠道。从媒体传播的角度看,如果两方面都做好了,城市就会形成比较好的信息平台。
全国很多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都应该有独特的竞争力。我们《中国房地产报》非常关注每个城市的发展进程以及城市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