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金融实务 |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祝颖 上海报道
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上海市的商业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继续失衡,销售型商业地产供求比例为1:0.71,环比大幅降低44.53%;成交均价1042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5.84%。据不完全统计,6月上旬,市场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
土地供应量持续增长是主因
尽管总量已经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倾向,但每年还有上百万平方米的新增商业地产项目在建或等待审批。据统计,上海目前的商业地产总量已达3000万平方米,人均商业地产面积已经超过香港,接近东京、纽约的水平。业内人士认为,总量过剩,将导致空置率居高不下。
而新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对上海市的土地供应产生结构性的颠覆,导致整体商业用地供应产生问题。
对于目前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只占住宅开发总量15%的上海来说,新政对上海市房地产业的“杀伤力”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避开政策调控,势必将有更多的土地推向商业地产项目开发。
“可以预见,未来5年之内的市场供求关系将仍然表现失衡,这将加快商业地产的风险堆积。”丁祖昱说。
开发模式存在问题
据统计,目前上海商业地产项目70%以上都是采用“开发加销售”的模式。而这种可售型的商业地产中有30%经营失败,40%业绩平平,经营成功的不过占30%而已。
商业地产一次性建设成本巨大的特点,再加上招商、返租等因素,开发商在前期“养铺阶段”就要沉淀巨额资金。
对于资金本来就不充裕的许多国内开发商而言,资金断流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建完就卖、快速套现成为上海中小开发商的现实选择。这种“开发加销售”的模式,使商业地产的运营风险增加。
因为急于套现,开发商忽略了商业地产环境的经营,无法汇聚足够的人气,导致经营者和投资者获利不足,最终影响开发商资金回笼。
2005年以前,上海曾经一度出现抢购商铺的现象。然而2005年之后,随着商业地产经营、产权、出租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很多商铺赢利都很艰难。一时间,“金宝宝”变成了“烫山芋”。
对此,丁祖昱认为:“非专业、非理性的开发模式将导致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大大降低,这也将降低商业地产的投资需求。”
供大于求
将压缩今后价格上涨的空间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区商业地产成交价格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除去受个案影响带动成交均价上升的黄浦区外,普陀、闸北、长宁等区域的成交均价都出现20%以上的跌幅。
“成交价格不如人意,除了底商能卖个好价钱外,其他的销售价格甚至还不如住宅的价格。”某商业广场招商部经理对记者说。
面对商业市场不断积聚的风险,如何寻找风险规避的区域,把握市场切入的良机?丁祖昱认为,首先要改变经营模式。商业地产市场中彼此都是投资者,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怎样把物业转让给下一家,获得差价。但事实上,商业地产不仅是投资工具,还是生产资料。作为投资工具,商业地产只能带来短期利益;而作为生产资料,它可以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因而,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应该大转变。
其次,要慎重进入商业地产市场。目前,上海商业地产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和区域性问题都非常突出,商业地产形势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