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何可信 报道
近期以来,涉及房地产业调控治理的相关中央部委正在着手进行一系列决策,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正在开始重新审视土地出让金的分配问题,并在商讨有关方案(见《中国房地产报》6月12日17版)。
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变革过后,房地产业尽管有贡献和收获,但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一个“二元体”,与理想的政府和市场各司其位的目标差距尚远。形象地说,房地产市场仍然还是一个“黄袍马褂”的市场,即在要素的非市场化下,商品却实现了市场化。二元的市场化和监管长期的缺失,加上市场利润蛋糕的膨胀带来了资本的低效和权力的傲慢。前者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央行自2003年6月出台的“121号文件”以来的一系列房地产金融政策和建议,都皆因触及企业资金命脉一一遭到了房地产商的抵制和讨伐。后者最明显的莫过于去年的宏观调控中,一些地方从政者对于泡沫繁荣的留恋,远大于调控的决心,甚至衍生出一些“为政不仁”的行为。
从近来相关会议和有关部委的行动看,上层决策选择已经不仅仅是要矫正发展的偏差问题,而是看到并承认,我们这个财富主要以“公”形式存在了几千年的国度,已经进入一个利益分化的时代,无法回避。地方政府、开发商、工薪阶层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都希望对政策制定或者舆论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自去年宏观调控以来,我们时常看到市场参与各方不和谐的缘故。就好比一棵疯长的果树,人人都知道必须修剪才能让它长得好,才能多结果,但作为这棵果树的每一根枝条来说,都期望自己生长,即使必须修剪也不要剪到自己。但事实上为了保住果树整体的利益这剪刀早晚也得下。而可以确定的是,无论由谁下这一剪刀,都可能会遭骂,央行的每一次房地产货币政策就是鲜活的样本。
从国家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只将经济发展增速控制在7%左右和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部署看,中央有关方面除了保障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平稳健康外,注意并关切到了民生需要建设。既要发展,又要理乱,更要治平,前两者容易后者难。从“国十五条”全文,更可以清楚看出政策取向对此的延续,而绝非如某些人所指的要走回计划经济的路子。
我们已经大致看到上层的管理变革开始于信念。虽然刚刚开始,但这种信念最终会令市场产生质变,对广大房地产企业来说,它们未来所要面对的环境与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大趋势,大问题,大题往往需要小做;而每一个企业必须找到一个起跳的支点,细心耕作市场,才能完成发展与再发展的战略转移,这是小问题,可小题则需要大做。
前一篇:万科先拔头筹 厦门土地市场开门?
后一篇:唐山产业集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