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蕾 珠海报道
乘车从香洲前往斗门,要经过珠海大道,这条中间用绿化带隔开、两旁郁郁葱葱的美丽主干道,是珠海人的骄傲,也是珠海超前规划的一个实证。在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兴建的这条城市主干道,经过20多年时间的洗礼,依然美丽如初,生机勃勃。珠海人也由此意识到好的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四轮规划 绘就蓝图
“在珠海的城市发展史上,前后共有四轮规划,这些规划一脉相承、不断完善,使得珠海由一个小渔村演变为今天的浪漫之城。”谈到珠海的成长历程,珠海市规划局规划师王德丽说。
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1979年4月至1980年5月市政府组织广东省建筑设计院协同珠海市城建局等部门编制了“珠海市市区总体规划”。1980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这轮总体规划范围包括香洲、吉大、拱北、前山、南屏、湾仔地区,规划面积15.16平方公里;城市性质定位于“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渔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风景游览区和新型的边境城市”。城市布局为“五朵金花式”组团结构,分香洲、吉大、拱北、前山和湾仔(南屏)5个组团,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
1988年2月实施的第二轮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工业为重点,兼营旅游、商业、贸易、农(渔)牧业的外向型综合性经济特区和高度文明的对外开放的现代花园式海港城市。城市规划范围扩大至50.15平方公里,城市布局结构为8个组团构成的“一主两翼”格局,其中环绕板樟山的香洲、吉大、拱北、前山组团为市区主体,唐家、下栅(金鼎)组团为北翼,南屏、湾仔组团为南翼。
这一轮总规化进一步强化了珠海组团式布局的城市特点,奠定了沿海岸组团以商贸、风景旅游及生活居住、房产开发为主,内侧组团以对外交通和工业开发为主的功能分区格局。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珠海市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科教兴市”、增创新优势的第二次创业阶段。广东省确定珠海金湾区与横琴岛作为广东的发展重点。根据新形势、新机遇和珠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1991年10月至1993年,珠海市规划局会同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与珠海市规划设计院完成了第三轮市区总体规划及第二轮金湾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1995年1月获市人大通过,1995年3月报省政府审批。
这一轮两项规划的总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覆盖了珠海市绝大部分的陆域范围。规划目标是:市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科技、旅游、金融、商贸、运输、农渔牧等各业的综合性、国际性经济特区;金湾区以港口为中心,以能源、石化冶炼等大型重工业为主导,综合配套发展高科技产业、海洋旅游业、金融商贸业及农副渔等各业,建成外向型、现代化、国际性、花园式、多功能的大经济区。
规划的市区(相当于本次规划的中部地区)城市布局仍保持原“一主两翼”的组团式模式,但增加了淇澳、香洲北、洪湾、横琴等四个城市组团。
1998年3月,珠海市规划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珠海市规划设计院合作承担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3年5月,《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获国务院批准。
本次规划编制按地域范围分为市区、主城区两个层次。市区地域范围为珠海市全境,包括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约7653平方公里。主城区地域范围包括由香洲、新香洲、吉大、前山、拱北等组成的中心城区和由南屏、湾仔、洪湾等组成的南区,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为2000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0年~2005年;中期为2006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规划远景。
城市西拓 工业西进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珠海始终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把保持生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形成了基本没有污染的工业结构和优良的人居环境。环境战略的实施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经济代价,但也为珠海的未来发展创造了独特的环境优势,并取得了国际性的声誉和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珠海就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依托良好的自然与人工环境、一批旅游项目以及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珠海的旅游业,尤其在会议旅游、休闲旅游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珠海有区域影响的产业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珠海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的政策优惠和激励机制,并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制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新的产业规划开始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城市西拓、工业西进,这一战略通过新型工业化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整合西海岸城市组团空间结构,由平沙、乾务、斗门中心镇组成城镇发展协作区,向珠港外围新城方向发展(以下简称“珠港新城”)。重点发展由港区新城和珠港新城组成的西海岸产业带。加快建设金湾、斗门次中心城,通过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及绿化环境的改善,提升次中心城土地价值。高标准建设西部新城区,实现西部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良性互动,拓展珠海城市新的发展空间。
加快融入大珠三角经济圈
随着珠三角城市群间的相互渗透、彼此间合作的加快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珠海正在快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并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近两年,珠海主动加强了与广州、深圳等经济中心城市在区域性基础设施、交通走廊、住宅产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并加强与江门、中山等周边城市在区域性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保护、污染与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目前,珠海正在积极促进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推进粤西沿海高速公路、江珠高速公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港珠澳大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广珠铁路等对外骨干交通设施的建设。
此外,珠海也在逐步完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加快研究和规划城市主城区与西部重要发展地区的第二通道。按快速干道标准建设珠港大道、金凤—翠屏——珠海大道(东段),疏解主城区交通压力。规划快速干道与高速公路网衔接的立交,预留立交建设用地。完善西部城市主干道网络。
珠海三灶机场与广深港澳四大机场的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加快国际货运分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珠海机场的多元化经营,逐步形成航空货运、仓储、飞机维修、增值加工等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近期在完善现有工业园区的基础上,严格保护三灶新城内未开发的建设用地,为珠海三灶机场发展国际枢纽港物流园及相关产业基地预留空间。同时,进一步强化珠海港仓储中转职能,以集装箱运输、油汽运输为核心,积极开发国际航运市场;并促进保税区仓储用地向物流园区发展。抓住港珠澳大桥、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干道网大交通网络建设机遇,发挥联动效应,形成交通物流互动的物流体系。
新规划、新产业、新面貌,26岁的特区珠海再次出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