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大力不亏”,公共建筑在先天上就已经被基因决定了其庞大的体量和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在历史的沉淀或人为的功利化作用之下,又使它情愿或不情愿地肩负起远远超过其建筑本身和功能本身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公共建筑的优劣成败,直接影响着外来者对当地的直观印象和居民的自我认同感。
放眼古今中外,帕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科隆大教堂、布达拉宫、悉尼歌剧院以及更多能代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文明的,往往是公共建筑。因此,在公共建筑的设计建造时,往往被压上“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政府形象”等沉重的身份,以至于为了符合这一顶顶光芒四射的桂冠的尺寸而不得不在功能甚至安全方面做出牺牲的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也曾经以7亿多欧元建造的没有支柱却长达650米的管道状大厅引得鲜花和掌声无数,可当机场的2E候机厅发生严重的屋顶坍塌事故时,举世皆惊。人们这才去关注其设计之初对安全准备的不足,而国内媒体和民众也从安德鲁在国内设计的几处工程进行探究,进而开始对几个兴建中的超大型工程提出了质询。“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场这三个奥运建设重点建筑物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更是在一时之间被炒得天翻地覆。无论设计不够合理还是造价太过高昂,总之不断传出的方案大幅调整修改的消息,还是让人对这些“激动人心的、令人惊奇的”大块头们产生了疑惑。
这些夸张的、大胆的、前卫的、独特的……总之是吸引眼球的公共建筑们,在带给观看者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不仅将真正主流的节能和环保弃如撇履、高额造价难以控制,更本末倒置地忽视了安全性和实用性这些建筑最基本的要素。设计的一再调整,造价的不断精简,都是对这些“标志性建筑物”进行的反思,更是对之前国内盲目求洋求大求新求奇态度的一种批判。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是世界上最热火朝天的,也是最缺乏理智与判断力的。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精神上的需求逐渐开始显现,2008年的奥运、2010年的世博等国际性大型活动在民族自尊心等因素的催化下成了冠冕堂皇的导火索。中国已经沉睡许久的公共建筑需求迅猛复苏,为了弥补这缺失多年的空白,开始像饿红了眼的狮子,疯狂而不顾一切地捕食与吞咽。肥美的肉食确实在迅速补充着体力,但不分良莠的狼吞虎咽也可能带来消化不良甚至是食物中毒。
中国在全球化,国内的建筑市场也在国际化。在崇洋求大的心态下,更多的大型建筑,尤其是超大型建筑,纷纷向陌生文化背景的外国建筑师伸出了热情的橄榄枝。可是是否有人在这之前进行过考证,这些老外对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对我们的习惯和传统,是真心热爱还是叶公好龙?他们做出来的设计,是带来国际上最新的观念和技术,还是进行随心所欲的实验和冒险?中国有句老话叫“好看不能当饭吃”,建筑也是如此,再眩目的造型也不能替代它应该给使用者们带来的安全与便利。当一切以吸引眼球为第一考虑时,拿巨额金钱堆起来的不再是需要严谨规划精密计算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又一个炫耀招摇的符号。
建筑设计是严谨的,而事关大众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公共建筑更应该是严谨而考究的。诚然,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大众的审美还是有一定的共性,所以东施捧心时大部分人还是会有呕吐的冲动,而某些粗陋浮华的建筑物也毫不费力就招来了舆论上的普遍贬斥。作为公共建筑,只有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功能需求时,才是真正的成功。太过前卫、太过怪异的设计,在公共建筑中并不适合大量使用,特别是在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古城中,设计务必要尊重当地传统与实际情况。客家围楼不会出现在内蒙古,北京的四合院也不会出现在坦桑尼亚,因为这些建筑特点是因地制宜的,往往来自先人们几千年的经验集粹。因地制宜,别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并不仅仅是风土人情上的因地制宜,从功能需求上也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毫无实际作用的空间和外表耗费数量庞大的钢材,为没有意义的装饰花费动辄上亿的费用,这些都是心血来潮的代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那些浮夸的设计虽然看上去宏大壮观,却是方方面面的浪费。连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和决策者们还不懂,那么这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
超速飞驰所带来的只能是危险,脚踏实地的发展才是真正健康合理的姿态。但愿这场高烧早日退去,集中了所有人目光的公共建筑们能冷静下来,放慢脚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