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年特刊]房地产信托:在监管与创新间行走

(2006-01-09 12:55:11)
张媛媛
 
    如果把整个房地产信托的发展比作一幅《清明上河图》,相信催化房地产信托业务的“121号文件”可算是整个画卷的初始端,而2005年“212号文件”出台及夹层融资等产品创新一定是画家张择端浓墨细染的边缘;若再以乐曲来形容,这将是交响乐高潮前的铺垫,接下来的2006年才是整个曲子中最引人注目的华章:随着信托计划200份的可能突破及分类监管的正式实施,2006年有望成为信托行业走向规范与专业的转折之年。这一年,信托产品创新将继续沿袭2005年的发展,成为行业的主旋律;由分类监管带来的信托公司的分化与整合将对信托公司格局形成新调整,其结果是行业分化现象加剧,金融控股模式将凸现。

    归结于此,2006年,房地产信托将在监管与创新之间行走,步履却未见得轻松。

公司:“良币驱逐劣币”

    2006年信托行业的演变趋势呈现出半开放、半封闭的市场竞争特点。2005年在整个发行房地产信托计划的信托公司中,中信信托、深圳国投、北京国投、外贸信托、中诚信托、上海国投和中泰信托等公司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占据年度房地产信托融资总规模的45.02%,融资规模与品牌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聚,成为信托行业中的佼佼者。而北国投、中信信托和中诚信托还分别取得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绣球,联华信托则因其大胆创新被冠誉为中国房地产信托基金的代言人。

    2006年,除了这种积聚效应将再度向纵深拓展外,分类评级的正式施行也将在信托行业演绎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分化重组大戏。一些规模小、竞争力差的信托机构将可能走到生死边缘。

    由此,2006年信托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改变:首先,分类监管的实施将使一些符合条件的、并具有浓厚资源背景的信托公司正式亮相信托市场;其次,分类监管也将直接导致更多的业务分化,资产证券化、企业年金等大宗业务将成为具有良好资质信托公司发展的突破口。

    孙飞甚至认为,在分化与重组中,金融控股模式将脱颖而出。中国信托业的出路在于集团化、国际化,金融控股模式就是一个明显的方向。仔细研究会发现,几乎每一家大的信托公司的背后都有银行、证券、基金的影子,2006年这种趋势将得以加强。

    虽然邓举功等诸多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分类监管与评级缺乏科学性与市场可操作性,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政府在用有形之手维持和控制一个市场主体的作为,尤其是在一个行业尚未形成气候时,分化与重组对行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有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信托公司在分类监管之后,将呈现“焦虑”和“沾沾自喜”的不同表情。

    “分类监管拯救的是大家,是200份真正突破的关键,信托行业正从小农经济向正规的市场经济优雅地转变。”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信托部总经理金志勇的话代表了所有人的一种愿望。

    是福还是祸?用李晓东的话对2006年信托公司可能遭受到的风云与际遇概括最为贴切:“机遇与挑战并存,让人充满期待。”

信托创新:戴脚镣的舞蹈

    信托产品的创新点亮了2005年,2006年依然是在既有制度框架中值得期待的盛宴。2005年能给房地产信托带来亮点的无疑是信托产品的创新。从北国投的链式信托计划、联华信托的夹层融资试水,到中信信托联合十家信托公司的银团贷款,2005年,信托公司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了目前国内信托行业混业经营的优势。

    2005年的激情把很多悬念带到了2006年:联华的夹层融资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标杆?中信的银团贷款是不是可以真正形成行业上的联盟?

    2006年,除了用事实来印证种种猜想之外,制度框架中的创新依然是行业主流。

    “212号文件”把以“过桥贷款”为主的信托业务牢牢遏制住后,先前房地产信托业务中的抵押式贷款融资和财产信托转让受益权式融资类型,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来自信托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双重抑制。2006年股权投资或直接购买商业用途楼房或住宅式的信托融资方式,有可能在同步捆绑着其他高级形态的金融工具后,成为新型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过渡载体。开发商可以再次以“借钱生钱”的方式撬动银行的融资杠杆。

    虽然上海瑞思房地产投资管理公司总裁王世渝认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关注有可能使得信托公司淡化对房地产信托产品创新的热情,但这并不会产生实质影响,毕竟能接大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公司还是少数。
依照国内房地产市场对资金融资方式的差异化牵引,以及信托机构对风险偏好驾驭能力的不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2005年已初步显现,房地产信托的产品线已初步形成了资金贷款型、股权投资型、受益权转让型和组合投资型等多样化的信托品种。同时,在单个信托产品规模、期限和收益方面,也出现了募集资金从1000万元到10亿元不等,期限和收益多样化的信托产品格局。2006年将把多元化进行更深一层的演绎。

    龙固新认为,市场应用力度和支付弹性将成为2006年信托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要方向。

    联华信托总裁李晓东则将夹层融资和股权方式为主确立为2006年的方向,而廉租房信托将寻找试点正式推行,具体实施方案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孙飞认为,2006年信托公司业务创新面临两个升级的要求:一是从被动融资转变为主动理财,即发展基金型信托理财模式,消除原有的信用风险,还原信托的本来面目;二是盈利模式从佣金收入转向投资收益。

    与其他多数从业人员意见一致,邓举功更看好的创新着眼点立足于控制风险,提高收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的创新,除了土地储备、经济适用房等已有信托公司涉足的领域外,收购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整体商业物业是所有信托公司在2006年业务创新与拓展的根本。

    同时监管层也一直考虑房地产信托基金以及其他形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出。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透露,相关研究已历时多年。

    虽然是脚镣中的舞蹈,但不可否认,2006年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走向依然是值得期待的盛宴。

政策:“200份突破”观望中仍有希望

    业界把目光伸展开来,却发现2006年依旧在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矛盾中纠缠。

    信托计划200份的限制一直被认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从2004年10月银监会公布《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来,关于200份的突破就一直处于“等待与观望”之中。

    业界普遍认为,虽然2006年政策层面依然难有实质进展,但其间并不排除突破的可能。

    《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条款被认为是有望带来房地产信托的“春天”:总募集资金规模在5亿元以上,单笔投资100万以上的,可以不受200份的限制,并规定募集资金期限不低于3年,必须进行组合投资,不得将资金运用于单个不动产或其经营企业。

    业界把目光伸展开来,却发现2006年依旧在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矛盾中纠缠。

    悲观的心态来自于对宏观政策的走向判断。

    自2003年“121号文件”颁布以来,国内银行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控制力度,借此契机,房地产信托业务量得以迅猛发展。而2005年“212号文件”的颁布,直接表达了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的限制态度。基于政策的惯性,部分专家预测2006年境内金融机构信贷会继续紧缩,因此200份究竟能不能真正突破,依然不容乐观。

    信托业内人士邓举功认为,监管层对于房地产信托无疑是陷入了“两难”的矛盾心态:从严,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将面临无业务可做的境地,在信托公司诸业务中,房地产业务的优质性不言而喻;从宽,则与持续收紧的宏观政策相悖。据邓分析,这场自2004年以来的讨论在2006年将继续下去。

    “普遍呼吁并不等同于呼之欲出,资产证券化千呼万唤了8年才出来。”邓的担忧其实代表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心态。而2006年新年第一天,40亿元的资金窟窿把金信信托压倒在第一缕阳光里的事实似乎为“监管从严的论调”做了现实层面的注脚。

    乐观的心态则来自于信托本身的表现。

    2005年房地产信托在房地产融资舞台上有了一种极致的表现,甚至连“212号文件”近乎苛刻的要求都难以抑制房地产信托的生命力。2005年国内房地产信托市场继续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据市场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28日,信托市场共发行房地产信托121只,募集资金规模157.27亿元,分别较2004年同期增长11%和28.73%。其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均为信托行业重新登记以来的最高峰值。

    除了本身的灵活性外,2006年金融环境的改变也是促成转变的契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认为,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在加入WTO体系后将全面开放,地产金融市场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托作为金融业中重要一环也将得到释放。

    另外,分类监管措施的出台也会从另一层面促成200份的突破。“一系列的监管,是监管者在有意放慢节奏,控制总规模,等银监会给各家信托公司的评级结果出来,才有可能确定谁吃药,谁吃肉”,中国信托业协会会长王忠民认为。

    德思勤咨询公司董事长龙固新的看法或许更为实际,他认为,现实中200份的限制早已淡化,突破与否如同结婚的一纸婚书,只是一种法律上的证明而已。但这纸婚书无疑关系着未来房地产和信托两个行业的“幸福”。婚书能否于2006年降临?困难在,但希望犹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