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验建筑非感性 不可脱离人性和城市性

(2005-11-22 17:07:49)
        高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曾工作于北京建筑设计院、陈世民建筑事务所,目前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同设立高兴设计工作室。

        建筑总是存在一定的背景中,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和具体的城市环境背景。因而建筑在形式上要服从于城市整体风貌,体现民族特色,在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出特定的建筑而不是争相成为“引人注目”和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功能也要服从于城市的整体利益,不仅体现该建筑的实际功能,还要将其环境置于社会效益中考虑,尽量服务更多的人们;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方式。建筑设计是创造时宜的、为人服务的空间,首先就是要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然后再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一些建筑不仅要满足具体人群的使用需求,而且也部分地提供给社会不定人群使用。对于建筑师来说,建筑设计就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实验建筑——不能脱离中国国情

        不管你是不是承认“实验建筑师”和“实验建筑”的存在,我们都得承认近年来在我国有一部分建筑成为了广大市民和建筑界人士争论的焦点,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审美导向,也带来了一些“新建筑”的声音。实验建筑本应该以科学理性为基础,成为一种前沿的、为解决城市建筑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满足人们需求而对建筑进行的一种革新。既然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就应该立足于人性,对人真切地关注,解决不同人群切实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国情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目前,大批的海归派建筑师给我国城市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建筑思想,然而部分却局限于建筑的形式,一种脱离中国文化和具体人群的、没有经过消化的形式。我们不仅需要建筑的新形式,更需要在建筑技术、材料、施工等方面的革新。我们提倡进行历史和文脉的建筑,因为这种建筑能使人们极为自然地理解和使用,并且能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虽然如此,但并不是回归过去,模仿传统的建筑风格,相反,应该表现对周围环境的文化价值具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以及用完美的技术知识进行建筑革新。革新的目的不是获取新奇,而是经济地解决实际问题;革新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单栋的建筑,而是整个城市或地区,如城市的交通和公共建筑疏散的关系问题、经济适用房的“经济”问题、上班族的居所和工作地的联系问题等等。

        设计思考——建筑秩序的逻辑性

        建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集艺术、技术、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为一体。建筑师是指挥和策划者。无论是实验建筑师还是实践建筑师都往往将建筑作为一种产品,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生产过程,使得建筑创作成为产品的生产流程,建筑的功能、结构等成为零件的装配。建筑绝不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设计思考,是一种从逻辑学、空间学等角度为解决建筑存在问题(其本质是满足人们需求)所进行的一种思考。缺乏设计思考往往使建筑溢流于形式,同时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缺陷。

        建筑红线——建筑融于城市的界面

        我们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我们也希望城市能提供丰富的空间和功能,满足人们即时的休闲、娱乐等需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将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来对待。建筑师考虑的范围不仅仅是建筑红线以内的设计内容,服务的人群也不仅仅是建筑的主要使用者。建筑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占据着城市的空间,必然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和其他社会群体,因此,建筑设计必须服从于整个社会和城市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建筑单体使用者的利益。

        建筑红线仅仅是建筑建造的控制范围,而不应成为人们行为活动的围墙。生活在布满围墙的城市中,对每个人来说,活动范围缩小了,自由度也降低了,对整个城市来说是空间碎片的组合,人与人之间形成隔离,城市的冷漠油然而生。

        恰到好处——个性服从社会利益

        没有浓妆艳抹,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剖析自身,在形式上尊重城市整体需要,在功能、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服从整体社会利益的基础上表现个性,这是杰出的建筑作品的表现。这种个性体现在建筑的性质、所服务群体的特点及建筑所面临的整体环境、气候、经济、技术等制约条件上。那种不受条件限制、夸大地彰显个性的建筑必然造成一种财富的炫耀和攀比,给城市风貌制造混乱,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一个恰当的建筑艺术形式放入一个恰当的地理位置同时能融入它所处的环境,不可再次分割;运用恰当的材料、结构、技术等合理地组织空间,为今天和明天的人群服务。这才是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

        经营意识——建筑及环境的增值

        建筑的物质使用属性决定了建筑具有的商品属性,设计作品的可行性中也渗透着盈利的理念。建筑师的经营意识首先表现在将建筑及其环境转化为价值,让它增值。其次,体现在空间组织的高效性上,而这又是一个城市社会问题。试问上班族每天需要花多少时间在路途中?为此,我们不能在心仪的公司工作,或者我们不能更自由地选择住所。如果存在一种城市租住网络的科学管理和规划,让上班族能够方便地、更自由地就近租借住所,在节省时间、精力、金钱和能源的同时,也解决相关的城市交通等社会问题。

        另外,建筑设计的经营意识还体现在建筑实体外的能源消费和人的行为方式上。如城市经济适用房面对的社会群体是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群体,在住所中不仅体现在建造成本的经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使用中的经济性,即建筑水电气等能源的低耗性,购物、医疗、学校等设施的易达性(节省交通费和时间),工作信息和机会的多样性等等。立足弱势群体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种对经济适用房的经营管理策略。所以建筑师所构筑的城市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造,亦是展示文化社会和处于时间、空间中个体的结合性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