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有开发商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2005-11-15 11:40:07)
冀志罡
 
        中国房地产是从国企开始的。在福利分房时代,单位是建房的主体,建筑商,即包工头,则是房屋供应的主体。那个年代有房地产,但没有房地产市场,自然也就没有专业分工的要求。不过国有开发商活得很轻松,大家不必靠专业能力吃饭,行政资源几乎就是最好的饭碗。取消了福利分房,就有了房地产市场和专业的开发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有开发商陷入两难,要在体制与市场的夹缝之中求生存。
        本来,国企在这个行业是有着先天优势的。土地由政府转让,城市规划由政府决定,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也由政府牵头建设,政府关系是开发商生存的关键资源,这不是中国才有的问题,全世界的开发商都不能无视政府的存在,任何房地产开发必须首先与政府取得共识。所以,在政企分开之前,中国的国企和政府之间存在过产权上的模糊,而与此同时沟通上的便利是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作为政府的“自家人”,国有房地产开发商应该衣食无忧才对。
        但环顾世界,有成就的开发商很少有国企。新加坡凯德置地勉强算是个例外,它主要担当投资商角色,这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金融企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商。在真正的专业领域,它依然必须遵守市场原则,淡马锡给予它的更多的是资本和信用支持,而不是专业能力,但后者才是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国有开发商缺少的也许正是专业能力。观察国有开发商的竞争力演变,资本市场是一个窗口。最早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以国企为主,包括深深房、深长城、深万科、招商地产等,经过近十年的大浪淘沙,像万科、金地、招商地产等这样拿得出手的企业并不多,其余大部分已陷入窘境。必须指出的是,这是在房地产市场整体蓬勃向上的情况下发生的。
        为了摆脱窘境,这些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不得不各出奇谋。金地一直做得很好,但也在探索。它实行的员工持股是一个办法,这等于企业在保证“国”字头的同时,实现部分股权私有,是以不同版本演绎的另一种MBO故事。金地借此建立了不输于民企的激励机制,维系了企业竞争力,并在宏观调控环境下,借其他地产企业几近蛰伏之机,启动了全国性扩张计划。在项目公司中引入股份制,在生产层面上建立激励机制,是另一个办法,国有开发商的老大哥中房集团试行此计,但效果如何却仍未可知。作为央企地产头牌,中房做大没有问题,能否做强却还有待观察。
        万科则有点另类。从资本结构看,它已转型为相当彻底的公众公司。王石成功地分散了股权,并建立了独特的经理人文化——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内部人控制的优雅说法,但内部人控制是难以长久的,王石的个人权威也有枯竭的一天。股权分置改革对万科是一次历险,无论一股独大还是被中小投资者抛弃,对万科都将是致命的。即使继续维持内部人控制的格局,约束机制的不稳定也始终是个威胁。
        维系国企竞争力最笨拙的办法莫过于“拉郎配”,将同一个主管部门下的地产企业捆绑在一起,的确可以形成至少视觉意义上的巨无霸,从资本的角度看,这也是竞争力,但内部管理的整合永远是困扰全局、不易破解的难题,这也使得每一次国企的合并案中最棘手的总是人事安排。不知道“强扭的瓜不甜”的古训在这里是否适用,反正专业能力不是捆绑式企业的强项。
        高度分散的市场是国企的天敌,房地产行业注定是无法垄断的。与竞争对手们相比,国有开发商的优势正在一点点遭到蚕食,重塑核心竞争力是国有开发商亟待破解的真正命题,但它在哪儿呢?论资本实力,国有开发商往往不及外企;论专业能力,好像大多也比民企稍逊一筹;好不容易在拿地上有点优势,却又被“招、拍、挂”几乎断了最后一臂。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除了一些政策性住房的开发项目,明天的国有开发商要靠什么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