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民
按照逸涛集团出售股权的思路,若逸涛集团出售51%的控股权,那么控股方也将间接持有“63层”,“63层”将面临被“连环收购”的可能
广东国际大厦(俗称“63层”)的命运依然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尽管有意收购“63层”的外资基金公司已派出多位高层奔赴广州,与广东国投破产清算组谈判收购事宜,尽管这已是该基金第二次与清算组谈判,但是,“63层”新主人仍然在未知之途。原买家广东逸涛集团的一位高层近日向本报记者透露,逸涛集团目前深陷资金困局,无力筹措购买大厦的全部资金,集团董事会甚至萌生出售集团51%股份的念头,但逸涛集团决不会舍弃2亿元的首付款而退出“63层”转让漩涡。这位高层透露的信息无疑又为“63层”——昔日“中国第一高楼”的前途增加了几分悬念。
外资基金谨慎进入
“63层”的转让可谓一波三折。被称为“63层”的广东国际大厦曾是广州最高的一栋建筑物,位于广州环市东路黄金地段。其楼高200米,主楼63层,两附楼分别高32层和38层,占地约14.8万平方米。大楼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办公于一体,主体经营广东国际大酒店。在其“东家”广东国投宣布破产前,酒店客房的租金收入每年约有7550万元,平均入住率达57%。
1998年,由于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严重资不抵债,广东国投宣布破产,债务达数十亿美元。
为偿还债务,2001年~2002年期间,广东国际大厦100%投资权益及债权两次公开拍卖均遭流拍。2002年10月18日,广东国际大厦第三次拍卖,以11.3亿元拍出,买家为广东逸涛集团。2004年11月,广东逸涛集团首次披露迟迟不能全部付款原因,并表示正寻找买家转让“63层”。
2005年10月,一家在美国注册的基金公司浮出水面。
据资料显示,这家有意收购63层的外资基金公司由两家公司组成,一个是UXI银行(United Exchange International Bank),另一个是World Wide Holdings公司。UXI银行拥有460亿美元的资产,是在南印度洋岛国Kerguelon王国注册的银行,但该王国尚未被世界主要国家承认。UXI的主要办公地点设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擅长私人及慈善资金的投资管理。后者则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1年被英国苏格兰年金和寿险公司收购。这两家公司都没有涉足酒店业的记录。
此前,有媒体称该基金公司对“63层”提出的收购价高达11.9亿元,比2002年的拍卖价高出6000万元,比债权人会议通过的10.8亿元最低转让价高出1.1亿元。但是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清算组组长杨青山对外界否认了这一传闻。
张透露说,每次关于收购转让的消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股东事情和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但大家都在坚守岗位,都希望早日成交,以改变现在的低迷状态。
逸涛集团套牢?
事实上,关于“63层”的转让传闻一直未停止过,但此次外资基金的进场似乎让大楼的转让比以往显得更逼真。
但目前的问题是,现在有人对“63层”表达出强烈的购买愿望,而转让却迟迟没有下文。这和3年前投入2亿元首付款的原买家广东逸涛集团有直接关系。
逸涛集团购入“63层”本来是一笔划算的买卖。逸涛集团最初计划是以11.3亿元拍下“63层”后先付清2亿元首付款,由银行开具8亿元的保函,然后再由逸涛集团补足剩下的1.1亿元。这样的操作对于当时具有一定实力的逸涛集团来说,并非难事。
2002年逸涛集团资金链条出现意外中断。尽管银行已为其开具了8亿元的保函,剩下的1.1亿元却未能筹到。
“本来想通过贷款抵押筹措,但逸涛集团同时有几个项目存在资金缺口。”上述高层透露,银行从防范风险考虑,并未满足逸涛集团的要求。毕竟除了“63层”之外,逸涛集团还有其他许多业务贷款,银行担心1.1亿元贷款可能会被逸涛集团挪用至其他业务补资金缺口,于是事情拖延至今。
逸涛集团的一位副总裁对记者坦言,逸涛集团的问题在于战略不清晰,缺乏科学决策。比如,为什么要买“63层”,一直没有从集团董事长韩庆云那里得到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答案。
参与“63层”第三次拍卖的一位拍卖行人士透露,按照当初拍卖约定的分三期付款办法,逸涛集团应在2003年7月18日前付清11.3亿元的拍卖款项,但逸涛集团至今只付了首期款项,“63层”的产权至今没有交接,逸涛集团还不是“63层”的真正权属人。
根据《拍卖法》的相关规定,逸涛集团已违约,因此逸涛集团无权干涉清算组为“63层”寻找新买家。但清算组应会与逸涛集团进行协商。
尽管外界感觉逸涛集团已过了“63层”全面购买的付款期限,但逸涛集团常务副总裁钟雾表示,“逸涛集团因为拖延其余款项而致使2亿首付款打水漂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对谁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牵扯的也不只是一方的利益。”
“63层”面临连环收购
逸涛集团成了改变“63层”命运的关键角色。目前与外资基金谈判的是逸涛集团董事长韩庆云。
“对于‘63层’的进展也许只有董事长韩庆云最清楚。”钟雾表示,与上次交易不成功的同样原因可能再次使这次巨额交易面临麻烦,无论其中经过怎样斡旋,逸涛集团全身而退涉及的操作很复杂。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逸涛集团投入2亿至今,没有得到“63层”任何经营收益,仅仅利息一项就损失在4000万元左右。
逸涛集团在广州市南沙开发区采取以修建市政道路换取土地的方式,储备土地330公顷,这或许会成为逸涛集团翻身的最佳王牌。逸涛集团独立投资和合作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达200多公里,承建的各类桥梁、高速公路以及市政公路网络等达数百公里,但这些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具有收益价值。逸涛集团目前在册子公司多达14家,从珠三角三线城市到内地中小城市均有投资,投资较分散。
上述逸涛集团高层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主要稳定业务就是南沙房地产,但也面临资金极度短缺问题。缺钱是直接问题,核心问题在于经营管理。由于公司目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即使给我们10个亿也不能根本上改变公司根本状况。”
“目前董事长基本接受了全面对外合作的建议和思路。以逸涛集团在南沙区的土地储备及品牌基础,可以被其他有实力的集团公司收购。”上述集团高层表示,“比如我们可以出售51%的股权,引进新的资本及管理层人员,对原有公司进行业务重组。”
对于逸涛集团出售股权的具体计划,上述高层表示现在不便透露,“我只能说有兴趣购买股权的人很多。”
按照逸涛集团出售股权的思路,若逸涛集团出售51%的控股权,那么控股方也将间接持有“63层”,“63层”将面临被“连环收购”的可能。当然,逸涛集团也可以实现“全身而退”。因为,重组后的新逸涛集团不但可以凭借控股方注入的大笔资金最终完成“63层”收购,而且还可以解决资金短缺,摆脱目前的困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