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利润来自想象力。”
营销无聊,向无聊要注意力,对新兴媒体而言,无疑是富有想象力的行为。
占据了消费者无聊时间的媒介必将胜出,而抓住了无聊机会的企业营销信息,将让消费者 “无处可逃”。
“短信,游戏,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无聊产业’烙印。由于无聊无所不在,所以还有人奔向无聊产业并取得成功,例如分众传媒就是抓住了人们等候的时间,抓住了人们在各种地方短暂的无聊,掠夺他们的注意力换成钱。” 汉理资本董事长钱学峰如是表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浅尝资讯式购买决策”时代。信息的流量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而消费者只得被迫在周围爆满的资讯汪洋中蜻蜓点水式地获取零星的资讯。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每个媒体的受众越来越少,每个消费者所接触的媒体却越来越多。
被动的无聊比主动的无聊更具营销价值—受众无防范、广告平台无竞争、广告信息无阻碍效力,这是传递企业营销信息的最佳时机。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丁家永分析:“无聊空间更多地是反映了消费者潜意识的欲望与广告的结合。无聊营销广告的受众无防备、广告平台无竞争、广告信息无阻碍效力,是企业传播营销信息的主要价值。”
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认为:“从心理学上分析无聊分为两种:主动无聊和被动无聊。主动无聊是人们主动选择的一种状态,很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工作、活动之后,都希望寻求一种没有任何状态的、可以完全放松的状态。如果有外界信息对他们的状态进行干预,他们将会产生反感心理。
“被动的无聊是人们虽然主观上并不希望无聊,但现实的环境、人物、工作等因素让他们感觉到很无聊。当被动无聊状态出现时,人们通常都会寻找宣泄的机会和途径,比如运动、娱乐等。但在某些被动无聊状态下,以往并不存在让他们进行宣泄的机会和途径,比如等待—电梯的等待、交通工具上的等待和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忍受的等待等。因此,如果希望借助人们的无聊状态传递信息,选择的应该是没有其他宣泄选择的被动无聊状态。”
那些没有存在竞争性信息的传递载体和人们没有防备、抵触心理的被动无聊环境,具有相当高的传播价值,比如目前分众传媒。
在这个时段、这些地点,人们在思想上,在这些媒体没有出现前,一般是没有特别的思维状态的,基本上是在延续之前的思维,通常很少会被打断,现在在这个无思想准备的等待时刻,突然出现一个信息刺激源,那这个信息就会被他们所注意,别说是三维动态媒体,就算是一幅画,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为受到了这些信息源的信息刺激,在他们的脑子中会产生反馈,甚至成为他们思维的一部分,在不知不觉中信息已经镶嵌进他们的思维流程里面。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占据这个位置进行传播的信息,可以获得营销方面的价值。
在无聊状态下,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宣泄,这种宣泄是没有目标的,甚至是散乱的。但这种状态下也不是所有信息都会引起他们兴趣的,他们希望出现的信息多多少少可以让他们摆脱无聊的状态。所以就要求那些通过这些途径进行传递的信息,不能过于主题化,应该适度地注意感性的成分,注意更换的频率,保持新鲜性,让他们产生一种轻松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