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赵本山垄断“二人转”
自从今年春晚带红徒弟“小沈阳”以来,赵本山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三月号《新财富》杂志和《创业家》杂志同时推出专题,大讲赵本山的经营之道。后者的副标题是“中国演艺圈首富及其商业王国”。1990年春晚为赵本山的创世纪之始。那个晚上以后,铁岭民间艺人赵本山很快成了中国的“小品王”。他通过演出和倒腾煤炭,完成了原始积累。2001年正月十五夜,在看了一场二人转之后,“我找着方向了,我要经营这东西。”收徒,经营剧场,很快,他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演出、影视制作、电视栏目、教学培训、广告。据第十二期《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从沈阳的刘老根大舞台剧场起家,赵本山在东北拥有的8家连锁剧场,去年演出超过2000场,票房过亿。他期望十年后,在每个省都办一个“大舞台”,“如果我有三十个舞台,这一晚上会产生多少价值?”
《创业家》杂志刊登某调查公司董事长的四点推荐辞:敬业创新,对团队的带领与培养能力,产业化操作,谈到第四点,总结者开始了文艺腔赞美:“本山大哥成为这样一个兼有超级明星、掌门人、娱乐创业家综合角色,而且每一个角色都能令人刮目相看的大哥大人物,却非常本色、实在,既没有巨星风范,也没有满身别人贴的包装,看起来还有点像农民、像一小镇人物、像一农民创业家。他把他原来的生活经验与联系利用得那么充分,他让我想起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和财富认为李嘉诚,也就是说他的做人方式与为人姿态更加接近一个有底子有底色的大师做派。”似乎醉眼看花,花没跳舞,看花人倒先晕了。词不达意,几近癫狂。但不知是不知,还是故意隐去不表,这位董事长唯独没有谈“名人的特权”。赵本山运足运好自己的特权,当是外人最难学会的艺术。可做注脚的是,当《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问“小沈阳”,从师父赵本山那儿学到了什么时,其回答是:“为人处事,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对赵本山把二人转定为“以搞笑为主”,二人转专家王兆一极不赞同:二人转是唱、说、扮、舞、绝,以唱为先,说口其次。他把二人转丢了四分之三,把里面说口的成分夸大了,其余全丢了。他这样评价赵本山:一方面宣传了二人转,另一方面“相对还消弱了二人转”。
据王先生估计,现在东北三省有2万人在学二人转,“他们没文化,在台上就胡闹。”
这样的文化符号,借助央视,在国内大行其道,坐大。伴随着激烈批评声浪的,是更广泛的传遍和更可观的收入。赵本山在美国被逐的遭遇好像谁也不记得了。以取笑弱势群体或自损自贬为内容的赵氏小品,在这个国家已经生了根,并成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新财富》杂志还刊登了给赵本山的建议:引入现代经纪制度,完善造星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能,做大二人转产业,成长为东北乃至中国娱乐产业化的标杆。”
以“放大快乐”为宗旨做产业的赵本山,现在共有徒弟45个,东北三省好二人转演员都在其麾下,他的收徒方式被人讥讽为“挖人”,因为拜师的徒弟之前大多已经是成熟的演员。许多剧团的顶梁柱转投赵本山门下,二人转的垄断格局已然成型。赵本山已经具备了控制市场的能力。《新财富》杂志透露,赵本山剧场门票最高价从200元一口气涨到330元。
在王蒙等所谓的文化人扯着嗓子夸赵本山小沈阳之际(见《读书》第四期),人民币正汩汩流动。每一个文化符合到最后都成为聚敛财富的口袋。易中天如此,于丹如此,赵本山也已经如此。
我只担心,赵本山式的明星垄断最后会使大家看不起“二人转”。
“一仆三主”论为什么会使你如此上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