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钱越亚健康?
据报道,我国16个百万人口城市亚健康率显示,高居榜首的是北京人-----亚健康率达75.31%,上海次之73.49%,第三位广东73.41%。中国三个文化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依次占据亚健康率三甲,个中信息实在耐人寻味.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上的无疾病。经统计,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和真正的患病者不足2/3,也就是说有多于1/3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第三状态"(健康为第一状态,疾病为第二状态),国内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也有人称为"灰色状态"。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每个人似乎都被挟裹进竞争的漩涡而难以自拔。亚健康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敌人。在东亚诸国,由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某些类似的习性,比如好面子、攀比等等。这些因素造就出独有的文化消费现象。
除去那些为生计而奔走的阶层,我们的生活压力更多地来自于外部。他人是我们做许多事必须考虑的因素,我们似乎有一种奇怪的心态平衡术:别人有的,我得有——而且要比他还好还贵;别人没有的,我也得有——保持超前姿态。官衔汽车房子可以归入前者,出国的经历以及某些消费体验可以归入后者。消费的趋同,使某些物品很容易成为衡量个人时尚与否的标志,从大哥大、豪华装修、等离子电视、汽车到宠物狗再到二奶高尔夫,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成为人们为之看齐的国家标准。这些不断叠加的标准引领整个社会向前走,使得人们老处于紧绷状态,似乎有一个激昂的鼓点敲打着每一个人,走啊走啊!
在日复一日的追逐中,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滋味已经变成了一堆可见的物质,宁静平和远离人们。不断递增的压力,当然也是动力,促使人们全身心投入到成功的拼搏之中,自然无暇调整心态,无暇锻炼身体,心与身俱疲。学者认为,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压力往往和收入成正比,预期越高压力越大。这种压力无处不在,单位,公司,亲朋好友,攀比心理使人们下意识地把自己与他人相比,从而加大了心理负荷。人们喜欢揣摩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而不愿去面对自己的心灵。人生的幸福被自己量化为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甚或谈资。
已经有人为那些忙碌的人们算过一笔帐:事实证明,注重预防和养生的人群,可减少疾病发病率70%,其进入老年后的医药开支仅为同龄人的30%。对这样的忠告,进入拼搏状态的人大都不屑一顾,他们心里或许揣着另一本帐,他们想的是自己处于生活的哪一层,是否已经算富有者过上上流人士的生活?至于某些健康专家的见解——“在城市人群中,多数人盲目追求个人事业指数的提高,忽视了健康生产力指数的重要性。”就更可笑了,他们把身体视为成功的筹码而忽视生命应有的价值。
我们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应该记得,生命不是自己欲念的工具,他有自己的需求——萌芽、开花、结果。他要享受每一个瞬间,在岁月的流逝中体味喜悦或悲伤。如果你穷得只剩下了钱,那确实是一件悲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