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香在民间

(2005-10-22 10:55:44)

书香在民间 
       
在朝阳区文化馆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民间读书报刊研讨会”上,《芳草地》、《开卷》、《书人》、《书友》、《日记报》、《书简》《秀州书局简讯》、《读书人》、《清泉》等一批民间读书报刊与读者见面。所谓民刊,实际上就是小圈子流传的印刷品,登载的都是书人书话书事,有人出资,印出来赠送同道,发行量都不大。这些民刊所收录的文章,用藏书家韩三洲的话来说,“大都是正式出版物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所选用的尽是充溢着平民之气的文章,说的都是实话、真话、还有不少是名家的肺腑之言,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据估计,这类报刊目前全国有二三十家之众,《开卷》《书友》《芳草地》三家刊物已经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这些民刊大都不付稿酬,可偏偏有不少名流看好这些民刊,喜欢把文章投给他们。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单开列出来,会让人有花团簇拥之感:谷林、绿原、流沙河、黄永玉、何满子、于光远、钟叔和、董桥、舒芜、范用、屠岸等等。

民间读书报刊之所以能够形成气候,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日趋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读书人有钱有闲,能静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他们而言,读书写文章就是生活中最好的享受;二是这些民刊背后有着一批高素质的编辑,如董宁文、谭宗远,黄成勇、自牧,萧金鉴等,他们本身就是一批志趣相同的爱书人、读书人和藏书人,深知读书三昧,所编的刊物自然容易进入到读书人的心里去。三是,不登广告,不用关系稿,他们追求的是好文章、高品位。当读书报刊普遍商业化之后,容纳读书心得的地方已经少而又少。不吹捧不炒作、只记录自己读书心得的文字很难得到发表机会。没有刊号,自然有点私生子的味道,但也就免了宣传之责,更纯粹了。如果还想寻觅心灵的家园,这儿或许就是罢。
       
或许有人会问,他们不过自娱自乐罢了,对社会又有甚么益处?那就举两个例子罢。

范笑我办《秀州书局简讯》,最初是想出名。高中毕业后,他做过文学梦,当过锅炉工,编过厂报,后来在嘉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时,对故乡文化有所了解,有了感情,才找到自己的定位:即记录与书、与秀州书局、与嘉兴文化有关的每一件事。从1994年至今近十年的记录,登载在他办的《秀州书局简讯》上,人们开始了解嘉兴的文化,这个江南城市也随着刊物的流布,渐渐成为外地许多文化人的向往之地。   
      蔡玉洗在1998年与范笑我会面后,便决定回南京办一个刊物。蔡是南京凤凰台饭店的总经理,曾任译林出版社社长,他有一个以文化带动饭店经营的理念。他请来在译林出版社的董宁文作为《开卷》执行主编,确定了《开卷》朴素而又独特的风格。创刊于2000年4月的《开卷》,32开,黑白相间,三十页,每月一期,刊登书话、书事、书人和书界轶闻。不久,《开卷》就被读书、文化、出版界人士知晓,凤凰台饭店的名声也比前不同。蔡玉洗任总经理的第二年,凤凰台饭店就评上四星级饭店。

文化的渗透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润物细无声”。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若没有这些清贫自守的读书人, 文化的香火必将熄灭。一个文明社会必定闻得见书的幽香,对酿造书香的人,我们除了感激,还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