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在民间
这些民刊大都不付稿酬,可偏偏有不少名流看好这些民刊,喜欢把文章投给他们。如果把这些人的名单开列出来,会让人有花团簇拥之感:谷林、绿原、流沙河、黄永玉、何满子、于光远、钟叔和、董桥、舒芜、范用、屠岸等等。
民间读书报刊之所以能够形成气候,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日趋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读书人有钱有闲,能静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他们而言,读书写文章就是生活中最好的享受;二是这些民刊背后有着一批高素质的编辑,如董宁文、谭宗远,黄成勇、自牧,萧金鉴等,他们本身就是一批志趣相同的爱书人、读书人和藏书人,深知读书三昧,所编的刊物自然容易进入到读书人的心里去。三是,不登广告,不用关系稿,他们追求的是好文章、高品位。当读书报刊普遍商业化之后,容纳读书心得的地方已经少而又少。不吹捧不炒作、只记录自己读书心得的文字很难得到发表机会。没有刊号,自然有点私生子的味道,但也就免了宣传之责,更纯粹了。如果还想寻觅心灵的家园,这儿或许就是罢。
范笑我办《秀州书局简讯》,最初是想出名。高中毕业后,他做过文学梦,当过锅炉工,编过厂报,后来在嘉兴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时,对故乡文化有所了解,有了感情,才找到自己的定位:即记录与书、与秀州书局、与嘉兴文化有关的每一件事。从1994年至今近十年的记录,登载在他办的《秀州书局简讯》上,人们开始了解嘉兴的文化,这个江南城市也随着刊物的流布,渐渐成为外地许多文化人的向往之地。
文化的渗透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润物细无声”。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若没有这些清贫自守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