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感恩的心送巴金远行

(2005-10-18 09:28:52)

以感恩的心送巴金远行

 

 

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老人巴金走了。在他的101周岁到来之前。

尽管已经有过多次心理准备,可当老人真正去世的消息传来,内心里还是突然有种坍塌的感觉。他们的那个时代真正结束了。

1904年出生的巴金,是一个对时代充满激情的人,他渴望伟大的变革,他有拯救人类的宏愿。从对家庭的背叛到期望通过文化的薪传改变旧中国,他一直未曾停止过努力。

怜悯慈悲和火热激情相融合,造就了独特的感染力和伟岸品格。有人说,巴金是一个单纯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这些都是他的人格表象,他是一个怀有大爱的人,有憎恶才有悲悯,爱恨交织在一起,无所不及的爱与叵测常变的世道,铸造了他复杂的心境。既对人类充满希望,又害怕这希望的幻灭。他似火把,要照亮人类的暗夜。最终只能以牺牲了事。

因为这夜实在黑而没有边际。

在长达七十年的创作生涯里,为我们贡献了《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憩园》《寒夜》等杰作,留给我们数不清的译文,从克鲁泡特金的《面包与自由》《狱中与逃狱》《蒲鲁东的人生哲学》到高尔基的《草原故事》屠格涅夫的《门槛》《父与子》等。晚年的《随想录》等系列怀旧文章,更是把他大彻大悟后的心境留给了我们。

1977年以来,他一直是文坛的重心所在。从发表《一封信》重现文坛,到《随想录》提倡说真话震撼人心,他在文坛和整个社会的开放进步中起着火把的作用,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倡议,呼吁并身体力行建立现代文学馆的举动,正体现了他心中文学和人生的双重含义。

为文学,也为人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在自己的创作之余,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刊物的编辑之中,诸多新人被他推上文坛。他主办的杂志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档案馆,延续至今的《收获》杂志,更是中国当代文学杰作的摇篮,而且是作家和文学的标高。

巴金很早就被人称为文学大师,他曾经真诚地说,自己的创作没有技巧,自己只是一个写作者罢了。但随着年事渐高,大师之声日见其盛,他却再也不能出来制止了;还有一些文学新锐,对老人很是不屑,声称巴金不会写作,他们才是纯文学的传人。巴金同样听不到这样的鸹噪了。在他身上,文学和人生都已经完成,一直作为五四那个时代见证人的巴金先生的逝世,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分离的痛苦。但那个时代所塑造的社会担当者的高大品格,并不会因他的离去而消失,我们将长久地沐浴其中,让我们以感恩的心送老人远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