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视野看社会关系准则
(2023-01-11 09:38:14)
对世界历史而言,西方史学家将历史分成“古代”(Ancient)“中世纪”(Middle Ages)和“近代” (Modern)三个时期。后来,又加上了“现代”(或称当代)(Contemporary),就成了“四个时期”。 世界各地对上古时代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在两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历史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往往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欧洲的中古时代是指大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的一千年的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预示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始。文艺复兴之后,就进入了西方的近现代史时期。
对中国历史而言,按照史学界普遍的认识: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根据历代传说,中国远古史起点是盘古开天地。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 50亿年以前形成了地球,40亿年以前出现了生物,人类则是在500万年以前出现的。也就是说,人类的历史仅仅是地球历史的千分之一。由此可以推算,中华老祖盘古氏距今至少应该有500 万年的历史了。
关于划分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标准,学术上有很多争论,有国学的角度、有世界历史的角度等等,这里暂且不论。综合了以上各种意见后,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字的出现是上古时代开始的标志,在此之前则属于远古时代。大家对近古的认识基本没有太多争议,就是指宋元明清。近古和上古之间,就是中古了。目前历史研究中还没有“下古”这个概念。按照这个历史演进轨迹,可以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时期:
远古: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这是中国的原始社会。
上古时代:一般以有文字记载为标志,就是夏商周秦汉(公元前2070年——公元220年)这个时期。
中古时代:指魏晋南北朝隋唐(220——684)这个时期。
近古时代:指武则天当政(684)到鸦片战争之前(1840)一段时期。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具体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是中国的近代史部分。从1919年到新中国成立,这是现代史。1949年以后,就是当代社会。
在远古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以人们能够猜想到的生活方式来看,先祖们只能以群居的方式对抗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人们蜷缩在狭小的洞穴里、低矮的大树下,躲避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和严寒、抵御自身的疾病、饥饿和恐惧,很小的群体、单独的个体基本上是无法生存下来的。这个时候,没有人,只有群落。这个时候,也很难说先祖们的生活是社会化的,或者说,远古时代的人们不可能有稳定明确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群落、群落与自然之间,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优胜略汰,确保自己能够存活下来,是第一法则,也是唯一的法则。可以分享食物、可以同居一室、合作起来使用工具,有可能是那个时代把人们凝聚起来的重要因素。那个时候,天人一体,虽然只能周而复始,但却也能生生不息,直至文字的出现,人类终于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到了上古时代,在唱歌、跳舞、史诗传唱等有形有声的媒介之外,文字的出现,诸如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岩壁画等等,都以无声的方式帮助人们克服了对时间和空间认识上的局限,使得群体的智慧和族群的历史传说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以来,人们有了历史、可以区分你我他。人们不但学会了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壮大自己,当然仍然需要继续抵御大自然的压迫,但也学会了在有的时候难免需要抢夺别人的领地、掠夺甚至占其他的族群。自从有了自我觉醒、有了防备不测的意识之后,族亲血缘就成了维系人和人、人和族群之间关系的最坚强的纽带。最早的部落、村落、城邦、诸侯国等,都是以族亲血缘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这样的社会形态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宗教可以左右人们的社会生活为止。
在中古时代,人们更加渴望走出了族群、部落的局限,去寻找更稳定和更坚强的靠山。世界是什么样的?谁是最终的主宰者?能不能摒弃恶性、遏制恶行?等等,这些成为凝聚人们的更为强大的力量,即便宗族、血缘对人的凝聚力仍然很强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个时期,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凝聚起了超越血亲、族亲和宗亲关系的人群,建立起宏大教堂、超大疆域的帝国,乃至动员指挥超大范围的军事行动,就是为了维护某种意识形态和认知观念的正统性。在中国,儒家学说、佛家思想、道家宗教等也相继生根发芽、潮起潮落、此起彼伏,在繁茂兴盛了几个世纪之后,仍然回到了为封建帝王服务的王道轨道上来了。在这个时代,人们对宇宙天地、人类心性的终极规律的认识和选择,成为凝聚更大社会群体的支配力量。
到了近古时代,随着科学认识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为天际之外、人心之内的某个信念而战斗的热情遽然下降,人们开始关心起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权力是否完整,是否有所保障。关心资源保障,最终表现为关心土地,因此,地缘政治席卷世界;关心权利保障,最终表现为维护公平正义,因此,法治体系由此纷纷确立;基于国土完整性和权利稳定性的最直接的工具,民族国家逐步强大了起来。就某个民族国家的兴盛来看,虽然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从结果看,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可居住的面积,都在民族国家的疆域之内。中华民族在这个时期,也尝试了不同体制的国家形态,除了汉族之外,也曾经有过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历史,从结果来看,最终都融汇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了。在民族国家越来越强大的基础上,随着代议制、专业政党的兴起,就催生了更加新颖的组织形态,那就是超越了民族、宗教等既定族群鸿沟的现代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就是这样的例子。在这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斗争,绝大数人们归属于自己的国家、甚至是民族国家,世界上最终的公平正义和资源分布,基本上是由国家间的平衡决定的。
近古时代的结束,是以大航海、大贸易、大市场为标志的。进入了近现代社会,人们为了追求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积极参与到全球性的合作与分工体系之中。政治上是否成功,往往要以发展经济为判定标准。政治家们早已不需要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勃勃雄心,只需要充满自信地向人们说明自己所采取政策的受益人群有多少、红利空间有多大。英国政治家丘吉尔说过:“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Neither friends nor rivals are everlasting, but only profits.)。其实,他并没有创造什么,他只是发现了隐藏在这个时代深处的人与人相处之道的基本原则,用这个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人与国之间的关系时,依然有效。移民政策也好、税赋政策也好、贸易政策也好,都是为了在全球大市场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全球性企业和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一款新手机的上市、一场球赛的输赢、一位明星的婚变等等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风靡世界,而有的国家发生了元首更迭、有的宗教组织进行了领袖改选、有的族群正在逐渐消亡,这样的消息,乏善可陈。世界上富甲一方的大公司不但不计其数、就连各类财富榜单上的个人,甚至都可以富可敌国。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深深地与世界上的某个产业、某个公司、某个品牌紧密关联,须臾离开不得,这种联系一旦断裂,日常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文明的进步总感觉有点徘徊不前,就像英国的女王死了,当天就有了新国王;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则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就像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一样,仅仅十多年的时间,这个岛国就从欧盟走了一个来回。因为有了更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在国际关系、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跨地域交流、多元文化交流、多地域协作等,这些社会活动的增加,恰恰说明了人们在努力地摆脱地域、行政区划、本土文化形态的束缚,而愿意更为自由地缔结经济往来,进而建立新的全球化的社会关系。经济成为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的道理,这算是说透彻了吧。
未来,可以预计,人们必定是在进一步密切经济联系的基础上,会加入文化多样性的原则,进而构建起更加宽容、轻松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个时期,是否到来?或者已经到来?都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来观察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