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城的力量不容低估,这点只要你去图书馆转转,再到大书店看看,就多少明白一点儿如今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大书城。说大书城是公共图书馆的终结者有些过分,但读者逐渐冷遇图书馆,找到藏书丰富、更新频繁的大书城,不能不说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文化走向繁荣过程中,大书城正在逐步取代公共图书馆成为最快捷、最广泛传播文化知识的前沿阵地;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欣欣向荣的大书城能否再一次放射出光芒,在网络与图书的阅读争抢中,继续保持传播文化知识主流身份的地位呢?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家万米大书城北京图书大厦开业是通过一篇媒体报道,但第一次走进北京图书大厦,则是它开业两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零售领域中的大型卖场在中国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巨型百货商店已非常普遍。尽管我们对百货业务有一些了解,但是头一次走进大书城时,还是有些犯晕。
北京图书大厦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惊奇与疑惑并存,人山人海的顾客多得有些不可思议,巨大的卖场九成以上营业面积陈列着单一业种的图书,一排排首尾相接的书架望不到尽头,四处巡视,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图书,让人有些透不过气。当时同行的几位百货业人士都怀疑,这种经营模式能否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然而时过境迁,虽说北京图书大厦经营收益上尚不能与大型百货商店相媲美,但却是中国书业零售领域最优秀的企业样本,更是书业扭转下滑势头、最值得投资的一种模式。
回眸中国书业大书城的短暂历史,如果没有当初北京图书大厦的成功,恐怕也就没有今天兴旺发达、近百家大书城的诞生。
从商业角度来看,我们一直不赞同中国书业推广大书城的那种操作模式,因为以单一业种为主经营超级商店,无论是从零售理论和多年实践,世界上都没有过成功的商业案例。当然,中国书业行政色彩浓郁、独有的特殊性,仍在造就着大书城的不断诞生,但赤字经营大书城不会成为永恒。
一次,在美国做零售的几位书业人士问我们:“我们这里的书店每年都在减少,营业面积也在缩小,而中国的大书店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是怎么回事?”
我们告诉他们:“中国书店的整体数量每年也在减少,但大书城数量和面积确实在增加,至于为什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想从大书城上挣钱的话,进入这块领域需要谨慎。”
中国大书城普遍尚没有达到收支平衡,这是业内人士所共知的事实,但读者十分喜爱大书城的热情,又让行业人士非常激动,毕竟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再看到昔日热衷读书的感人场景。
这些年来,我们乘出差的机会,参观过国内很多城市的大书城,从位于经济落后西安地区的西北书城,到新颖时尚深圳地区的深圳书城;从风雪冰封沈阳地区的北方书城,到四季如春昆明地区的新知书城,有的超级书城硕大无比,有的华丽温馨,有的人流如潮,而有的则是冷冷清清。
我们曾就中国大书城独有的商业现象,当面请教过几位中国书业零售领域的权威人士,他们最初是基于什么梦想设计了大书城?大书城依赖什么手段来运转不停流动的几十万种图书?如何平衡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不断扩张的大书城什么时候才会停顿?大书城能否扭亏为赢?
过去的十多年,我们有幸认识了一些大书城的一线人士,每天与读者切肤接触的理货员给我们们讲了很多感人的卖场故事,收入微薄的采购员告诉了我们出门在外处理繁杂业务时的辛酸,朴实精明的大书城管理者兴高采烈地给我们描绘了应付对手的巧妙策略,但他们对互联网争抢阅读市场似乎没有更多的招数。
我们曾经参与过中国几家大书城的资本运作,虽然最终都以弃卒保帅的商业运作方式草草收尾,但从中领略了中国大书城的建设艰辛和经营困苦。
如果中国书业把建设大书城当成行业再次繁荣昌盛的火种,首先要把整个书业置身于现代商业游戏之中,否则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大书城很难抗衡互联网这只猛虎。
-------------------------------
免费邮件订阅服务(LSMAIL200842)------------------------------

欢迎订阅洛斯事务网络版免费邮件服务,请将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发送到邮箱bookweekly@hotmail.com ,每周我们将把最新文章直接发送到您的邮箱里。订阅或退订可随时提交。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