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前台索取资料的人并不是很多,到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大包小包、十分兴奋地疯抢书目和手提袋。
展位现场洽谈业务最热闹的是中信出版社,可能与该社去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几本时髦畅销书有关,但该社这些年来年造书码洋一直没有跨越式飞跃,不晓得是什么原因。
今年北京地区出版社仍然占据有利场馆,地方出版社被安排在旁边的两个场馆,可奇怪的是几个场馆的参观者流量相差无几,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人流主要集中在主馆的一边倒现象。
本届订货会新书感觉不多,出版社重点推荐的图书也没有太多的新意。虽然展场非常分散,但可供书琳琅满目,颇感繁荣。以人工流动卡通人物方式做新书营销的图书也不是很多。馆配区采购效果要好于去年。
此次展会感触最深的是“传媒”二字,我大概数了一下有十多家出版机构改成了各种名称的传媒单位,想必是受国内几家出版机构以传媒公司的名誉上市影响,然而仅仅是称谓上的一种改变就能飞跃出版,的确是一件值得反思、深思的事情。
我第一次参加图书订货会是很多年前的事情,那时我在食品行业做事。一天,家乡开连锁书店的一位朋友打长途到京,让我帮助他书店来京的采购人员去会场上订书。
我从没有做过书业的任何事情,只是在学校求学时,凭借年轻人的朝气发奋阅读,看了不少各个领域的闲书。
我推脱说不懂书业的事情,没法帮他去订货。他说没关系,只要跟着他的业务员,告诉采购员哪些书读书人比较喜欢看,哪些书不喜欢看就可以了。
那次疲惫的订货会经历,让我见识了书业的定书业务往来是如何进行交易的,同时也知道了很多书业新奇的事情。现在想想,也正是从那次会议开始,我逐渐接触书业,并认识了书业各个领域的一些专业人士,通过体会他们的言谈话语,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学到了很多书业知识。
在随后的几年中,我跟着他书店的采购人员断断续续又去过几次订货会,再后来由于自己要忙的事情太多,也就再没有参与过非常辛苦的图书采购事情了。
有一年,家乡开连锁书店的那位朋友亲自来京参加订货会,会后到我这里做客,我开玩笑说:你的采购员是不是学会采购,就把我抛弃了?他解释并非如此,而是后来书店已经不需要在订货会上直接采购图书了。记得当时他是这样陈述原因的:
第一,出版方和书店方供需实施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出版方主发图书是书店主要进货方式。
第二,单品种图书销量普遍锐减,多品种,少数量定货已成为采购业务主流。
第三,地区独家分销制度基本取消,同座城市多家书店同时经销同一种新书十分普遍。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图书市场已经处于一种萧条状态。
第五,通过互联网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用极其低廉的成本得到全世界的图书信息,甚至可以做局部的图书采购。
如今,大型书店的采购策略是全品种定货,通过上架尝试,再反复调整在架图书,采购人员宁可花费繁琐的物流程序进行操作,也不愿意自冒采购错失的风险;中小书店、甚至是街头小书摊,都有进书、卖方负责调换货作保障,所以采购对今天的书店业务员来说,已没有直接的书店利润和自身利益损失可担心的了。
北京图书订货会虽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光荣的历史,但今非昔日,倘若订货会组织者不想办法改善会议最本质订货功能尽失的窘境,即使参展机构再多,恐怕与会者怨言累增,待面子不再是参会者首选的理由、并做过几次参会尝试后,订货会生存恐怕就要出现严重问题。
--------------- 现场图片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