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
在少品种、多销量的出版状态下,人力资源成本占总成本很小的比例,而图书出版品种数量剧增、同种印量较少的情况下,人工成本则大得惊人。多品种、少印量出版行为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要远高于少品种、多印量时所支出的人工成本,此时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不仅仅体现在人员数量上的累加,更重要的是要为人员知识结构的巨大调整付出昂贵费用。
中国书业降低成本问题很少从解决人力资源成本来考虑。有迹象表明,中国书业各个领域用人机制竞赛似得逐渐提高水准,多数出版社聘用应届毕业生,硕士学历已成为最低的过关门槛,而上岗工作的研究生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具有专科技能的年轻人足可以胜任。与国外书业聘用员工所不同的是,中国书业雇佣员工的薪酬往往与学历挂钩。
欧美发达国家实行的从业资格认证在中国书业同样存在,国内与海外的差别是谁把这种资质认证变相地纳入了企业运营成本。很少有人把一本书的热销,归功于责任编辑拥有的高职称,或者是销售有道的高级策划人,但头戴高职称在中国书业却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尽管领取高额薪酬或补助的某些项目要职人员在图书出版过程中难觅踪影。
对新入职员工进行职场培训,是全球书业普遍采用的工作流程。中国书业机构的双重用人机制,使得这个行业很多员工形成了一种特殊心理,在熟悉了书业一些事物、建立了一定的关系网、而又不能得到稳定编制或较好薪水的情况下,跳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机构为此损失了培养新人所投入的成本,同时又要为寻找新人弥补岗位空缺支付一定的费用。
中国书业人力资源成本浪费最明显地体现是组织结构的重复设置或设计不合理,以及组织机构中臃肿的人员配制。某些出版社尝试采用事业部结构运营组织,结果工作流程变得通畅了,但员工状态却分化为两个极端,一部分员工披星戴月地忙碌,一部分员工每天无所事事,而两种员工的费用却都要打进机构运作人力资源总成本。
如今我们身处高速运转的社会,来自同业或他业的各种竞争,使得人们不敢怠慢工作节奏。虽说企业劳动效率与员工人数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但中国书业还是喜欢以聚集众多员工的方式,企图改变机构的工作效率。一般来说,在劳动力素质上投入成本,要比在人工数量上分散投资,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和得到更好的业绩。
在市场化行业,企业要为聘用人才支付高昂的费用,因为特殊专才可以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在全球书业,高薪聘用人才或聘用合伙人的现象,还只局限在欧美日经济发达国家。中国书业主流体系的非市场化机制,使得人才一词在行业内外形同虚设。中国国有书业图书经营机构需要支付高薪的要职员工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而多年生存在夹缝中的民营书业,很少有企业能够承受因支付人才高薪所造成的成本负担。
相比当今蓬勃发展的知识型行业,图书行业人力资源成本整体投入非常有限,但规范行业投入的高额劳动力成本,多数情况下都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业绩。中国书业尽管人工成本与图书产出价格比很低,但低素质员工、低效率劳动所加工的成品往往缺少市场活力。
具有悠久人类文明历史的书业,在信息时代却开始走下坡路,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混乱,不能不说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