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语感大转变——提高语文素质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但怎样才能在剩下40天的时间内突破自己语文语感。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语感强的人话听得明白,说得得体;文读得透彻,写得畅达。语感弱的人则反之。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
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要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就这时我们就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其实,客观事物都能激起的主观感受,这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也是获得语感的前提。反复诵读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吟咏,我们就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
总体感知,总体把握语言。语感的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在这40多天里,我们要回忆起曾经积累的东西,把生活上的积累、阅读中的体会、写作中的意境等,都是我们品味语言时驱遣想象、联想想象、浮现生活、创设情境去激发语言的天感,就如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我们尽情驰骋于想像之中,感受文学意境。
培养语感,要强化实践。语感的培养,要让自己进行实践,使自己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使其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促进语感的形成。其实语感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知识,但我们能够把握住它,让它成为已用。因此,要增强写作热情从而激发我们的语感,那就把语感比作一潭水,我们的命题写作,应该作为投水之石,石击才能浪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叶,一片羽毛,则只会冷冷清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