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高考语文@冲刺 |

来源:leiwen网络
二、社科或科技类文章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 每题3分)
考点: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2)答题思路: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 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②比: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3)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的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4)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②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④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三、文言文阅读:(全国卷设三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 字、 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之中选择)。(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1)答题要领: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五W: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1>Who、2>What 、3>When、4>Where、5>Why )
(2)分析答题过程:篇――句――词――篇(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
(3)答题技巧:①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②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③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④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⑤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⑥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⑦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前一篇:如何写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