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在大中国Road |
一壶茶端了上来,员工斟满两个玻璃杯,茶色深褐,香而甜。眼睛扫过透明的壶,方见里面有红色的枸杞子、大枣,白色的雪茶和叶子舒展开来的绿叶茶,在如此偏僻落后的滇西北这个湖畔边上的少数民族村子里,在干净的,纤尘不染的小木房子里能喝上这么一杯有品位的花草茶,太出乎我的意料,比起在大城市里品红酒、喝咖啡,感觉还要稀罕。
我知道这是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带动了一群人,给一个地方赋予了新鲜的颜色。
我坐在李南阳先生的对面,偶尔会提一些问题,更多的时候是他在讲,讲他到偏远村庄的经历和理想。
[图片说明]204-205.
很有威严感的李南阳被人尊称为李先生,而我倒是觉得他身上集纳了很多为人师为人父为人友为人长的优秀品质。
[图片说明]和李先生聊天,有一种境界的升华。
泸沽湖有2/3位于四川境内,汇集了摩梭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藏族、汉族6个民族,达祖村以纳西人为主,有800多村民,文盲率达90%,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经济、文化发展,都尚属于未开发的地方。
“丽江商业化后,真正的古朴风格荡然无存……在达祖村这么美丽的地方,要消除过度开发留下的后遗症,尽可能多地保护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财富,这是我不断思考和身体力行的事业……”
声音不大,铿锵有力,尽管李先生每天都要靠吸氧生活,但是我能感到他在此地扎根的决心……“如何实现您的设想?”我问。
“从对纳西人的习惯改善入手,生活方式、传统的农耕、文化素质、人为污染入手,最严重的是丽江的过度开发,完全像经济市场过渡,带来一些后遗症,值得我们深思,在下一步,那些有待开发的地方如何保护固有的形态。我想应该用我们文明、前卫的思想,把传统和现代做个融合,在社会上做一个深入的探讨……”
在李先生开来,这些地区,更需要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去保护和开发,所谓生态之旅,就要从这里开始,“尤其从泸沽湖到稻城200多公里的公路即将开发,对泸沽湖的未来是一种强大的冲击,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就是我的己任”。
木板墙上,李先生为自己订立的目标赫然醒目。村子里90%的人是文盲,他的初期目的就是助学扫盲。
其实,在李先生没有到达达祖村时,他的助学计划就开始实施了。那时他还在台湾,当他得知泸沽湖的孩子们上不起学,新文盲不断衍生的现实,他心里不是滋味。掏出多年积蓄一次助学就是128名小学生,一个学期后,他得知110名学生考试不及格,这个结果让他非常失望。
后来,李先生从台湾亲赴泸沽湖实地考察,这才发现,对一项事业的关注,只有从“我在这儿生根才对,我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才会有效,否则……于是,他开始召集有关部门和人士探讨,准备在达祖村做一个学校试办点。
村子里6个民族有6种语言,这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普通话说的大多也是重口音的四川话,尤其是在摩梭族,四川话又听不懂,所以开办双语教学的方式,办一、二年级,从学龄启蒙教育抓起。
我房前房后转了一遍,学校规模并不大,有两个教室,一个给孩子,另一个给大人,针对成年人开设的扫盲班,办公室、图书室、厨房餐厅、卫生间……还好,操场也开辟出来了,新的员工宿舍基本竣工……一派有条不紊,蒸蒸日上的景象。“当地对文化普遍不够重视,学生回家根本谈不上关心。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游客,语言障碍影响和外界的沟通……”李先生着急,忧患发自他的内心,从他的语气和声调中传递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