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电影的景别叙事和细节成像
(2012-04-18 10:11:53)
标签:
何鑫业电影绘画文化 |
分类: 随笔 |
绘画,电影的景别叙事和细节成像
何鑫业
导演与电影的关系,并非画家与绘画的关系。中国还没有一流的影片,这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一流的导演,而只是这些为数很少的导演是否愿意和电影“处理”好关系的问题。到底是像毕加索那样在关注外部世界之后回到自身世界,还是像凡·高那样绝对地关注自身世界的同时忘却自己的存在? 或者就像塞尚那样“细心地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画“苹果”周围的时候,画“出”了苹果。这是唯一的人和自然俱存的典范,也是画家和绘画亲和、团结、齐心协力的典范。
绘画是如此之难,画家必须得到绘画本身的帮助,方能“联合作战”,完成绘画;电影是如此之难,导演也只有在电影本身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电影,这是一样的。
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能给予导演帮助的,绝不是剧本、演员、器械、场景和摄影棚,更不是制片人和拍摄经费,而是你对电影本身的理解。1949年8月,罗塞利尼在拍完《拉·马基纳·马扎卡蒂维》后,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途经法国的里昂回米兰去,他对同行的好友扎· 罗基说:“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你在忘了绘画、音乐、建筑、政治和宗教后,还剩下的那个东西。它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罗塞利尼以后,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川端康成,这个所谓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一生做了四件事:首先是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阪,其次是1926年1月写了伟大的作品《伊豆的舞女》,再其次,就是在1969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因“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 而获得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最后的一件事一点也不遗憾,就是,1972年4月16日在他自己的工作室自杀身亡。
川端康成对电影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塞尚,所有的新感觉派作家都擅长电影叙事,他们都开创了少有的景别叙事和细节成像。他的欧洲兄弟,继新感觉派后的新小说派成员罗伯·格里耶和克洛德·西蒙,都是拍电影的高手,一部简简单单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凭其独特不二的文学性,就把全欧洲的导演弄得很纠结很尴尬。须臾,他的欧洲师妹玛格丽特·杜拉斯又出手了,也是一部亦步亦趋的湄公河上的《情人》,就颠覆了当年的恺撒奖。
在电影史上,如果说,《伊豆的舞女》的导演西河克己,是在用电影的方式向川端康成学习景别叙事的话;那么,《千与千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的导演宫崎骏,一定是在用动画的方式向塞尚的细节成像致敬——总之,在电影史上,你可以忘记所有的事,但一定不可以忘记两个事实:一,绘画,是永恒的电影;二、电影,是永恒的绘画。
百度百科:
罗贝托·罗塞利尼(也译罗贝托·罗西里尼):http://baike.baidu.com/view/53372.htm
保尔·塞尚(也译保罗·塞尚):http://baike.baidu.com/view/17062.htm
川端康成:http://baike.baidu.com/view/24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