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撰稿 |
“真人秀”大行其道源于它的四个收视要素
——湖南卫视真人秀日播节目《变形记》的文化辨析二
何鑫业
多媒体年代,影视作品的陌生化几乎成了跻身受众遥控器排行领域的法宝,湖南卫视《变形记》以真人秀和互换角色两大特质,赚走了陌生化加真人苦难的双重拇指卖点,导致晚间收视份额的倾斜。
在策划意义上,这种导致收视份额倾斜的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收视要素:
一、不确定性+加意外
1“不确定性”是指影像的事态并不完全掌控在电视台编导一侧,事态的走向基本上处于“上了船就必须听水的了”这样一个公众信赖的客观层面上;
2“意外”是指影像的事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个 “事件”有悖于常理,尤其有悖于所谓的“电视制作约定”,但对收视率有强刺激作用;
二、尽量少的篡改+真人的多面性
1“尽量少的篡改”发生在“电视节目要求像足球直播那样尽量还原其本来的原生面目”;看到一些“我们本来已将它剪到纸篓里去的毛片”;粗粝得有些乱又有些真的东西,恰恰是公共浴室里的清风、后院的菠菜;
2“真人的多面性”一语,最早出现于《制作纪录片》的作者Michael Rabiger(台湾译:雷毕格)之口。他的原意是:事物本有360个面,摄影机起码要摄取180个面,剪辑起码要留存90个面,而成品必须让观众看到45个面。
三、观众看着当真+想想也容易当真
1“观众看着当真”指的是在节目具有“意外”和“真人的多面性”后产生的“误以为”(早期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就是利用这种被称作“戏剧间离”的伎俩,让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信以为真),这种“误以为”是心理层面的,导致的直接效果是放弃了对遥控器的操作(韩剧有一个特征,很有意思:大事件多半是假的,小细节全部是真的——这与《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处);
2“想想也容易当真”虽也属于心理层面,但它只作用于明天的继续收看和下一季的继续收看,这就是策划时特别强调的收视期待,《变形记》是日播剧,这种期待对它尤为重要(我们的很多片子,大多处于:看看不大像真的,事后想想更不像真的,所以很少收视期待);
四、就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演员)
1一个剧,等到观众看着觉得:就是我们(自己)时,收视率成了无须讨论的问题——《亮剑》热播后的半个月内,大约有三十位以上的陆军老将军,都不约而同地说:“这个李云龙,活脱活像当年的我”;有的甚至让秘书打听,谁把他的事迹告诉了那个叫都梁的人;
2“而不是他们(演员)”这一收看心理,发生在《变形记》中,也有一个故事:节目播到第二季,一位网吧法人给电视台打电话,说,我们这里全是魏程那样的小伙子,留着长发,人不坏,就是不听你的,连一句话也不跟你说;他们认为,有钱就得让我玩,说什么说——这位网吧法人就将《变形记》中的魏程,当作了他的顾客的替身,这对收视率和遥控器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是牛市;
除此之外,《变形记》在常规的互动性、参与感和相关性上也发展得比较饱满,再加上它又是一档具有节目前期(征集)、节目中期(互换体验)和节目后期(年度或季度的活动)的完整体量的大容量节目;至于文化上存在的缺陷(目前网上已“炒”成一片,这对湖南卫视,是有利而非危机),有待于在下一步再行辨析。
——湖南卫视真人秀日播节目《变形记》的文化辨析二
何鑫业
多媒体年代,影视作品的陌生化几乎成了跻身受众遥控器排行领域的法宝,湖南卫视《变形记》以真人秀和互换角色两大特质,赚走了陌生化加真人苦难的双重拇指卖点,导致晚间收视份额的倾斜。
在策划意义上,这种导致收视份额倾斜的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收视要素:
一、不确定性+加意外
1“不确定性”是指影像的事态并不完全掌控在电视台编导一侧,事态的走向基本上处于“上了船就必须听水的了”这样一个公众信赖的客观层面上;
2“意外”是指影像的事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件,这个 “事件”有悖于常理,尤其有悖于所谓的“电视制作约定”,但对收视率有强刺激作用;
二、尽量少的篡改+真人的多面性
1“尽量少的篡改”发生在“电视节目要求像足球直播那样尽量还原其本来的原生面目”;看到一些“我们本来已将它剪到纸篓里去的毛片”;粗粝得有些乱又有些真的东西,恰恰是公共浴室里的清风、后院的菠菜;
2“真人的多面性”一语,最早出现于《制作纪录片》的作者Michael Rabiger(台湾译:雷毕格)之口。他的原意是:事物本有360个面,摄影机起码要摄取180个面,剪辑起码要留存90个面,而成品必须让观众看到45个面。
三、观众看着当真+想想也容易当真
1“观众看着当真”指的是在节目具有“意外”和“真人的多面性”后产生的“误以为”(早期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就是利用这种被称作“戏剧间离”的伎俩,让舞台上发生的一切信以为真),这种“误以为”是心理层面的,导致的直接效果是放弃了对遥控器的操作(韩剧有一个特征,很有意思:大事件多半是假的,小细节全部是真的——这与《变形记》有异曲同工之处);
2“想想也容易当真”虽也属于心理层面,但它只作用于明天的继续收看和下一季的继续收看,这就是策划时特别强调的收视期待,《变形记》是日播剧,这种期待对它尤为重要(我们的很多片子,大多处于:看看不大像真的,事后想想更不像真的,所以很少收视期待);
四、就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他们(演员)
1一个剧,等到观众看着觉得:就是我们(自己)时,收视率成了无须讨论的问题——《亮剑》热播后的半个月内,大约有三十位以上的陆军老将军,都不约而同地说:“这个李云龙,活脱活像当年的我”;有的甚至让秘书打听,谁把他的事迹告诉了那个叫都梁的人;
2“而不是他们(演员)”这一收看心理,发生在《变形记》中,也有一个故事:节目播到第二季,一位网吧法人给电视台打电话,说,我们这里全是魏程那样的小伙子,留着长发,人不坏,就是不听你的,连一句话也不跟你说;他们认为,有钱就得让我玩,说什么说——这位网吧法人就将《变形记》中的魏程,当作了他的顾客的替身,这对收视率和遥控器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是牛市;
除此之外,《变形记》在常规的互动性、参与感和相关性上也发展得比较饱满,再加上它又是一档具有节目前期(征集)、节目中期(互换体验)和节目后期(年度或季度的活动)的完整体量的大容量节目;至于文化上存在的缺陷(目前网上已“炒”成一片,这对湖南卫视,是有利而非危机),有待于在下一步再行辨析。
后一篇:与高收视率同时存在的几项社会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