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一个时代的怀念,一群人的怀念,一种创造的怀念。
十二路诗社
何鑫业
八十年代,全国出现过很多诗社,十二路诗社是其中之一。
十二路诗社名字的由来,据我所知,有三:一,最明显的,就是十二路汽车,这个汽车,在杭州当地话中就是公交车、班车、巴士的意思——当时诗社的大部分人都要坐这班车去杭钢上班,去杭钢与半山也唯独这一班车;二、取名字的当时有十二个人,他们是诗社的第一批也即基础成员;三、十二是中国古代纪年的“地支”部分,可以与“天干”部分组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的年、月、日纪年。
十二路诗社的创始人,应该是吴远明。从我的一侧来叙述,创始契机是浙江展览馆举办的诗歌讲习班——一个事实是,凡是十二路诗社的非杭钢与半山成员,大都在这个当时被叫做“红太阳”的地方相识、相知、被觉得相类似,然后自然成为成员——这些人中,首先有陈肖力,王卫国,何鑫业。
十二路诗社成立后不久,期刊出到第二、第三期,有一天晚上,许多人在我居住的浙二医院急诊室楼下碰头,说有一个他们的朋友和同事正在医院抢救,生命垂危——这个人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画家、评论家曹工化,一个当时(1983?1984?)正埋头国画、哲学,欣欣然买走当时杭州二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唯一一本的人——我个人称他为历史与命运送给“十二路”的领袖人物,他的自由精神与十二路同。
另一个要叙述的事件是:
有一天,“十二路”的成员关文和我在河坊街的某一巷口书摊前遇一熟人,他们聊起小说《一个与八个》,聊起北京的“星星画展”。后来这个人成为我个人的诗歌启蒙人,继而成为十年的友人。后来,也是关文给我一个“指令”,要我动员这个人加入“十二路”,原因是此前这个人的原则是不加入。再后来我在这个人地处中山中路木瓜弄的家中二楼,在摇摇晃晃的地板声响中说服了他,以至此后成为“十二路”的另一个领袖人物。这个人就是陆钧,一个年幼读《诗经》以至于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熟视无睹的、1986年独自一人主持中国茶叶博物馆全程文字构成的学者——我个人称他为十二路诗社的核心,一个人群的诗歌启蒙人,“十二路”中至今唯独一位坚持不融入社会的自由精神者。
另有一天,记得是1984年的某个晚上。一个十八岁的女子敲开了我马市街176号的门,这个人进门就与我大谈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意境与亚里斯多德。这个做事只考虑一个侧方向从不在乎别人更不在乎现实甚至不在乎吃东西的人,给我本人乃至十二路诗社带来了宗教的、柔弱的甚至宿命的成分——她的诗会让人觉得在生“病”——这个人就是章华英,一个后来读音乐学院专事古琴的学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琴申报委员会成员,《古琴》的作者。
“十二路”几乎每个月都要出一至二期甚至三期的诗刊,这么大的印刷量得益于再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便是诗写得很干净形式很男子气的、时任杭钢某要职的王丽娟——回忆王丽娟,可以引发的一个场景是:秋风萧瑟,杭州的部分成员去杭钢轧钢分厂,肩扛手提地把那些世人看来没用的(事实上也真的没有用的)印过字的东西扛回来;然后月黑风高,坐在马市街176号一户人家的床上,一页一页分叠,装订成册——一般说来,这样的时候,会高朋满座,聚集更多甚至全部的“十二路”成员——他们是钱江,潘云华,楼惠琴,田民与陈明雷,偶尔还有朱友谊。
如今,一个十八岁的女子在干什么,她会敲开一家未曾谋面的人的家门,去大谈诗歌和艺术吗?那些印刊物的日子暴露的兴奋与焦虑,随着每个页码的分发、装订才稍稍显出释放的美妙感受,还会出现在现在的哪一群人中(赌博除外)?怀揣一本诗辑渴望遇上一位熟人并把它送出去的心情几乎能埋藏一周,这样的奇怪念头还能再有吗?
(备注:十二路诗社有无数个角度可以感知,以上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感知部分)
http://www.8000e.cn/upload/2006-08-25/1156517036.jpg
这是在马市街176号石阶上的部分“十二路”成员合影,从1984年到1992年,几乎所有的“十二路”诗人周末都要在这里聚会——杭州写诗的同仁也几乎没有不到过这个地方的。
十二路诗社
何鑫业
八十年代,全国出现过很多诗社,十二路诗社是其中之一。
十二路诗社名字的由来,据我所知,有三:一,最明显的,就是十二路汽车,这个汽车,在杭州当地话中就是公交车、班车、巴士的意思——当时诗社的大部分人都要坐这班车去杭钢上班,去杭钢与半山也唯独这一班车;二、取名字的当时有十二个人,他们是诗社的第一批也即基础成员;三、十二是中国古代纪年的“地支”部分,可以与“天干”部分组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的年、月、日纪年。
十二路诗社的创始人,应该是吴远明。从我的一侧来叙述,创始契机是浙江展览馆举办的诗歌讲习班——一个事实是,凡是十二路诗社的非杭钢与半山成员,大都在这个当时被叫做“红太阳”的地方相识、相知、被觉得相类似,然后自然成为成员——这些人中,首先有陈肖力,王卫国,何鑫业。
十二路诗社成立后不久,期刊出到第二、第三期,有一天晚上,许多人在我居住的浙二医院急诊室楼下碰头,说有一个他们的朋友和同事正在医院抢救,生命垂危——这个人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画家、评论家曹工化,一个当时(1983?1984?)正埋头国画、哲学,欣欣然买走当时杭州二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唯一一本的人——我个人称他为历史与命运送给“十二路”的领袖人物,他的自由精神与十二路同。
另一个要叙述的事件是:
有一天,“十二路”的成员关文和我在河坊街的某一巷口书摊前遇一熟人,他们聊起小说《一个与八个》,聊起北京的“星星画展”。后来这个人成为我个人的诗歌启蒙人,继而成为十年的友人。后来,也是关文给我一个“指令”,要我动员这个人加入“十二路”,原因是此前这个人的原则是不加入。再后来我在这个人地处中山中路木瓜弄的家中二楼,在摇摇晃晃的地板声响中说服了他,以至此后成为“十二路”的另一个领袖人物。这个人就是陆钧,一个年幼读《诗经》以至于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熟视无睹的、1986年独自一人主持中国茶叶博物馆全程文字构成的学者——我个人称他为十二路诗社的核心,一个人群的诗歌启蒙人,“十二路”中至今唯独一位坚持不融入社会的自由精神者。
另有一天,记得是1984年的某个晚上。一个十八岁的女子敲开了我马市街176号的门,这个人进门就与我大谈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意境与亚里斯多德。这个做事只考虑一个侧方向从不在乎别人更不在乎现实甚至不在乎吃东西的人,给我本人乃至十二路诗社带来了宗教的、柔弱的甚至宿命的成分——她的诗会让人觉得在生“病”——这个人就是章华英,一个后来读音乐学院专事古琴的学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琴申报委员会成员,《古琴》的作者。
“十二路”几乎每个月都要出一至二期甚至三期的诗刊,这么大的印刷量得益于再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便是诗写得很干净形式很男子气的、时任杭钢某要职的王丽娟——回忆王丽娟,可以引发的一个场景是:秋风萧瑟,杭州的部分成员去杭钢轧钢分厂,肩扛手提地把那些世人看来没用的(事实上也真的没有用的)印过字的东西扛回来;然后月黑风高,坐在马市街176号一户人家的床上,一页一页分叠,装订成册——一般说来,这样的时候,会高朋满座,聚集更多甚至全部的“十二路”成员——他们是钱江,潘云华,楼惠琴,田民与陈明雷,偶尔还有朱友谊。
如今,一个十八岁的女子在干什么,她会敲开一家未曾谋面的人的家门,去大谈诗歌和艺术吗?那些印刊物的日子暴露的兴奋与焦虑,随着每个页码的分发、装订才稍稍显出释放的美妙感受,还会出现在现在的哪一群人中(赌博除外)?怀揣一本诗辑渴望遇上一位熟人并把它送出去的心情几乎能埋藏一周,这样的奇怪念头还能再有吗?
(备注:十二路诗社有无数个角度可以感知,以上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感知部分)
这是在马市街176号石阶上的部分“十二路”成员合影,从1984年到1992年,几乎所有的“十二路”诗人周末都要在这里聚会——杭州写诗的同仁也几乎没有不到过这个地方的。
前一篇:文字读不懂的三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