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部书:《中国近代史》阅读札记(2)
(2022-10-16 09:33:02)
标签:
读书研修 |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
蒋廷黻先生无疑是冷静的智者。研究历史,得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全方位地审视各种史料,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抽丝剥茧,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相应的推断。尤其要拥有两把尺子。以时间轴为经线,以空间轴为纬线,在时空交集点精准地判断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朝代功过是非。基于如此的视角,才能从纵横两个角度发现本质,而不是被现象所混淆视听。以自我喜好为出发点,或者站在利己的立场,则不能反应历史的全貌,不能称之为“信史”。
任何一个朝代的发展轨迹,似乎都是动荡的曲折线,有蛰伏的低谷,开国君主们一路征战。有繁华的高位,四海归心,国富民强;有艰难的挣扎,四面遇敌,内忧外患重叠;有凄凉的没落,被另外的政权所取代。清王朝的背影还在身后,各种著名的大型建筑、材料都真实地记录着从前的一切。从黑龙江长白山走下的游牧民族,满族是灭掉北宋政权—金女真族的后裔。他们以铁血的手腕建立了大统一的王朝,从山海关进入中原,在充分汉化的过程中,治理趋于稳定。尤其是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饱读群书,励精图治,重用许多的汉族大臣,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清除鳌拜,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好及友谊的基础,双方都做出了适当的让步,建立互通交往。清朝避免了疆土分裂,减少了不必要的战争。在国际条约中,《尼布楚条约》算得一个有悠久光荣历史的。清朝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修筑长城的朝代。可后来,朝廷及上层阶级日渐腐化,善战的八旗子弟竟然也失去了祖先遗留下的战斗力,基因里面全是享乐成分。李商隐在《咏史》其二写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却令人惋惜和沉思,拷问人性,悲痛无法避免,伤害累累堆积。但最核心的要素却是否能适应历史发展大趋势,顺应民心,推进社会进步。而清朝的中后期,确是背道而驰。外部列强虎视眈眈,垂涎大好河山。毕竟,这些西方国家需要借助对外扩招,增加综合国力。而且,他们已经享受到工业文明胜利果实,国家治理体系有了明显飞跃和进步。而腐朽的清政府,却沉浸在夜郎自大的虚幻情境中。
处于东方几千年文明清朝,还是那个穿着裹脚布的国家,似乎与世隔绝,偏安一方,依然还是做着醉生梦死的美梦,没有用主动的态势去观望世界格局走向。即便有仁人志士奔走疾呼,著书立说,但声音依然十分微弱,难以被主流所关注,根本不会有丝毫的影响,仿佛这些只是书生们的杞人忧天。而外面的世界,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天翻地覆的革新。这一切,形成了可怕的嘲讽。不知道瓦特的蒸汽机已经加快交通运输大革命,不知道四大发明的火药已经从迷信的炼丹长生术走向了军事用途,不知道印刷术得到高度发展,不知道西方已经在摄影拍照技术有突破。而慈禧皇后却认为这种拍照技术是一种西洋人把戏,可以把魂魄夺走。西药和手术,还有抗生素得到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