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第7部书:打造教研文化

(2021-05-26 23:37:58)
标签:

活动

反思

分类: 精神氧吧—悦读时刻

--《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读书札记

525日晚,完成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专著《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一书的阅读,让我对观课议课文化更深入理解与思考,也引发我对教研文化的一些模糊想法。

其实,那天中午刚好受邀参加了县城一所学校组织的教研组活动,观摩了江苏南通市一位支教老师的示范课。在评课交流环节,我现场发表了简短的随感。提倡一种求真、务实、互学、共助的教研精神。这句话尽管是即兴而说,但却属于我一直在探索的命题。

教研不只是为了完成部门规定的硬性任务,教研应该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软实力”,是助燃剂,是催化剂,更是加速剂。教研旨在解决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班级发展、学校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个体独立思考、集体共同探究、专家引领启发的过程中,寻求到改进的方法或者是解决的思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及主题,过程即研究,解决即成果”。一线的教研,基本属于实践研究,是基于对教学行为的追问与思考、分析与假设、探索与归纳、验证与修订……

教研求真。教研要在实证中予以检验。在案例对比、课堂实录、经验交流、对话探究中,发现某一个方法的优劣,发现某一个理念实用,发现某一个环节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发现某种资源介入促使学生参与性更高。通过证据链、数据链等,通过及时性的反馈,得出了较好的方法。这就是“真教研”。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之一。而现实中,却在不断窄化其丰富的内涵。理解为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从事的工作。这是认知上的偏差。教研的真,是从全面性角度出发,认为所有教师都有当一名好教师的远景。只是,受自身资质或者其他原因影响,他迷失了方向,或者停止了前行。当一位教师授课结束后,为一节满意的课去思考哪个地方处理好了,他就是开始了研究之路。反之,当一位教师为一节不满意的课叹惋、沮丧时,他也是开启了自觉的反思追问。

教研务实。教研关注与教学的实际对接,自上而下的研究,尽管具备战略上的高位,但从效果看,教师们并不喜欢。以经验主义为主要取向的实践者,自然排斥这种做法。故而,自下而上的研究,推行起来容易,如果缺少有内涵、有深度的思想引领,也会在研究过程中遭遇到“天花板”或“瓶颈口”。教研需要贴地而行的勇气,长久坚守的定力,包括持续咬准目标的恒心。比如,识字方法多元化探索,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一学期、一学年,总能在多角度研究中,归纳、总结到操作要领,也能较好地推广。

教研互学。我十分喜欢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是两个或者更多思想。”教研氛围的营造,需要敞开心扉,在互学的团队里,发现别人的优势,以他人为参照物,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日本佐藤学教授指出:以教学的创造为核心展开,推进教学创造的基础在构建教师切磋教学、相互学习的“同事性”,从而推动学校改革。公开课、经验交流、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都是学习和研修。

教研共助。单纯的独行侠,并不能推进某些工作的持续运作。教研是一种集体的行动。教研活动的目标意义是---改变整体行为。汇集众人的力量,所谓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借助团队的智慧,让微弱的光芒变得强大。基于平等的对话,基于真诚的帮助,基于彼此的尊重,基于更好的发展,愿意坦诚地分析其不足,共同帮扶,把问题变为课题,用课题做驱动,每个人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就能享受到教研的“红利”,享受到“甜头”,教研就具有了普惠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