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寨子水库记

标签:
佛坪风景 |
分类: 行在旅途—探幽寻美 |
8月11日,忙碌了许久的我,决定要出去走走。到底去哪里呢?瓦寨子水库,老公同意了。
该景点让我产生兴趣,其实来自于一次观看朋友圈,一位师哥发了精美的图片。一根粗壮的树木半斜在水面上,四周的光线强烈,绿色和阳光形成了鲜明对比。留言询问之后,有人告诉我,那个图片指的是“瓦寨子水库。”于是,好奇心强烈的我,心里就有了这个地方。
从县城出发,沿着108国道前行,到银厂沟村,开入金银路(西岔河镇银厂沟村—石墩河镇金砖沟)。这条通村公路,全部铺上了水泥。夹在群山之间。一侧是小菜地,种植着玉米。一侧是山峰,树木葱郁。打开天窗和窗户,迎面而来得全是凉爽的轻风。
道路开始抬高,进入到了爬坡的路况。所谓的盘山公路,一个弯道上去,再爬另外一个弯道。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抬头往前看,半山腰间有公路,老公笑着说:“我们就要去那里了。”山峰有白雾萦绕,“云深不知处”,也未曾看见房屋。路上只遇到两三辆的车。于是,一圈一圈地绕,感觉很多的山峰被我们甩在了后面。沿途很少有房屋,还有点阴冷之感。等到爬到最高点,然后就是下坡路。我坐在车上,急着想目睹水库的景色,眼光始终只是望着前方。
大约30分钟后,我们终于遇见了人户,大家的心情骤然就开心起来了。毕竟也没有来过,也不知道水库到底在哪个位置。刚巧路边有房屋,有位中年大妈站在院坝边。停车后,让孩子去问问。“阿姨,水库在哪个地方啊?”“直接往下面开,一下下就到了。”这是本地的方言,说明水库已经快到了。
看到了指示路牌,终于抵达了水库。有农民在附近坡地割草。我们停车后主动搭讪。水库里面的杂草长势高,还有不少的淤泥。一位大叔告诉我们,为了防汛的需要,水库早晨已经把不少的水放了出去。此刻,凉意更浓。那位大叔和大妈,竟然还穿着外套。四周十分寂静。我笑着说:“你们这个村住的人多吗?”大叔告诉我,还挺多的,只有少部分的人去了镇上的移民安置房。“你这里真是凉快啊!住着舒服啊!根本不用电扇。”我们穿着短袖、短裤、凉鞋,与他们的穿着一对比,真是很明显。大叔咧着嘴巴爽朗地笑了。“就是的,这里早晚还冷得狠,必须要穿衣服了。我们年龄大了,住这里习惯了,吃菜、干活都方便。”
短暂的询问之后,我们四个人,开始绕着水库行走。第一眼看水库,略微有的失望。浑浊的水,水面漂浮着小木棍、少量的杂草等。只是个四四方方的水塘子而已。尤其是淤泥爬到了石坝上,显得有点脏乱。两个孩子手脚快,从一侧看望后,又跑到前面去了。我和老公跟在后面,走到水库另外一侧的步道上,就发现了不一样的精彩。木栈道高空而建,与水库边种植的树木相互映衬,再放眼望去,水库另外一种风采展现了出来。绿色的山峰全部斜铺在水面,水面上有不少的倒影,形成了一副简单的山水画。

水库附近有一个高坡,高坡中间修筑着凉亭,孩子们跑到凉亭里去玩耍了。四边的青草绿油油的,还有高大的松树撑着一把长长的大伞,仿佛为亭子遮挡风雨一般。有长长的木椅,有圆圆的石桌,有小小的石凳子。取出携带的水,补充能量。我站在亭子旁边观望,眼前都是绿色的景致,能听到潺潺流动的水声,能听到草丛里叫鸣的蝉音,能听见狗吠鸡鸣之声。孩子们的说笑,在空旷的地带传递得广远。水库的一个角落边,隐约能看见冒出的屋顶。那里住着一户人家,到处都有绿色的树木遮挡着,想必门前的景色必定是静雅的。

休息之后,我们沿着水库的木栈道随意地漫步。走过小拱桥,路面有杂草。这个时候,停驻而立,竟然发现了水库博大的一面。青山环绕,道路艰辛,群水汇集,在此高山地带,竟然能修建出这样的蓄水之池,方便日常的农业灌溉,真是不容易。我边看,就忍不住遐想。随口头脑里跳出一个句子。“空山好悟道,清水益净心”。尽管这水并不清澈,却无好的看相,但相信经过几天沉淀,不再让大雨冲刷及侵扰,它们自然会洗去杂质,回归碧绿。若再次观看水库的容貌,或许惊喜感会增加几倍。
看着天色阴暗,害怕有大雨降临,山路难走,我们决定离开。返回的路程,又是另外一番体验。老公笑着说:“我最不喜欢走下坡路了,老是要踩刹车”。瞬间,我就想起了杨万里的一首诗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车子在绿色的包围圈里,一层层地往前闯,一个弯道一个弯道的绕,车的速度较慢,观景的重心变成了欣赏沿途的风景。公路边,不时有飞瀑悬流,玉珠飞溅,水声轻快,四周的草木繁茂。有几个地方修建了停车区,中间栽植着大树。停车,站在那里远眺,远处的公路就是山峰的腰带,盘绕交杂,就像是蚯蚓在爬行。再抬头望上看,青山依旧,公路仿佛是飞龙,蜿蜒着往前延伸。我有一种恍然如梦之感,那么高的地方,我们是去过吗?还是没有去过呢?
回到银厂沟村路,眼前豁然开朗,回到了喧闹的主道。下次,再去看瓦寨子水库,要多邀请几位好友同去,将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