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心得 |
分类: 感动生命—仔仔成长 |
你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就必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否则,你没有资格要求孩子那样去做。换言之,家长的绝对权威并不能带来孩子真正的成长。优秀的成长,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努力向前的过程。
有位亲戚告诉我,他的孩子中考成绩不理想,到外县的名校就读。班主任和他聊天期间,他责怪孩子不努力,结果老师当场指责,“你有没有尽到家长的义务呢?你有没有为孩子的教育努力过呢?”他当时瞠目结舌,无法回复,羞赧地低下了头。
过后,他深刻地反思了以往与孩子相处的过程,总是反复督促孩子要认真读书,到书店购买资料就是上百元,结果买回来的各种辅导用书,孩子根本不看。泡网吧,打游戏,玩手机,逛街,与父母对着干。顶撞,沉默,犟嘴,或者不理睬,孩子十足的叛逆着走向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方向。他追忆从前,深刻地体会到这里面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忽略了孩子成长关键期的引导、沟通、示范、陪伴,只顾着赚钱,或者购物。与孩子的交流日益减少,尽量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零花钱增多,平时的谈话只围绕着学习,并不关心孩子的其他方面。暑假里,他们给孩子安排了补习,看到父母为自己的操劳奔波,孩子大概是懂事了,每天开始起早贪黑地研读,进步神速。
想到这个孩子曲折的成长故事,一个学霸级别的男孩子成才故事也引发我的思考。听朋友们说,这家的孩子从小就不怎么严格管教。父母们在家里总是静悄悄地捧着书静静有味地阅读,平时也不看电视。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感染,每天放学回家也是喜欢主动阅读,而且他的专注力特别持久。父母们的率先垂范,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曾经,听过一个笑话。父亲严厉地叱责孩子读书不认真,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一,孩子反过来理直气壮地回敬着父亲:“你光叫我读书,你怎么不好好读书呢?你凭什么教育我呢?”父亲哑口无言,无法回复。在孩子可塑性极强的年龄段:6——12岁,如果父母能够有一个正面向上的形象展现出来,无疑对孩子的一生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暗喻的效应就会得到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如此。你在家里发牢骚,说读书无用,文凭无用,关系最重要,金钱最重要,传播的各种负能量就会像病毒一样,潜伏在孩子的大脑里,慢慢侵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变异。他会厌倦一切主流思想,以玩世不恭,投机取巧,好吃懒做为生活态度,如此发展下去,孩子以后怎么会有担当意识了。他连一个独立的人都算不上。
基于此,作为家长的我们,与其要求孩子优秀,成为人中龙凤,不如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要竭尽全力,努力打拼,展现出一个有着希望的明天。那样,在奋斗的过程中,你的意志、斗志、决心、信心,都是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陪伴孩子成长,孩子看到我们的成长,我们最终一起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