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海选”

(2007-05-13 09:58:07)
    

              关于“海选”

 

  没考据过“海选”这个词儿最早是谁“发明”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自从湖南电视台搞了超女选秀,“想唱就唱”这样的活动后,这个词就风靡大江南北.尤其在娱乐圈,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时髦和流行的行为方式了.一点不自夸地说,我一直很支持这个“超女运动”,不能说是最早支持的那批人之一,也应该说是比较早的那群“铁杆儿”中的一个.我支持"超女",绝不是认为她们唱得真有多好,更不是因为喜欢她们唱的那些歌.说一句实话,以我的年龄和多年来所处的审美环境和接受的审美教育,由此潜移默化形成的审美趣味,已经让我这样的“老朽者”不可能无保留地赞赏或陶醉在她们的那种歌声和歌曲中了.但是,我还是很坚决地发自内心地支持湖南台的这个活动。应该说真正打动我的是张扬在超女们头顶上的那四个字:“想唱就唱”。许多年来,我们能“想唱就唱”吗?延伸开去,我们能“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吗?种种违宪的清规戒律拘束着这多少亿充满着磅礴创造力的男女老少们啊,让我们滞后了获取新生活的步伐。所以,后来一位前文化部长跳出来反对超女这个活动,我就觉得特别的“不可思议”。超女们也许没有跳芭蕾唱美声的那么“高雅”。但她们庸俗吗?她们色情吗?她们宣扬了暴力了吗?她们妨碍了四化建设了吗?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需要正当的符合她(他)们口味的文娱活动,需要有一个普众化的舞台让她(他)们来表现自己,张扬自己。身为文化部长的负责干部,在位时没有能为她(他)提供这样的舞台,创造这样的机会,眼睛只盯在所谓的“高雅”上,(实际上他们也没有为大众创造进入“高雅”的机会。所有音乐会的票价如此昂贵,连电影票都那么贵,一般的中学生和打工仔甚至都没资格进入国家图书馆看书,完全堵死了多数青少年和打工仔享受高雅文化的可能。)应该说,这些当过文化部长的人应该感谢湖南台的同志。因为他们恰恰做了那些部长们应该做而没有做的那部分工作。

  但是,当时我还担心过一件事,那就是海选的商业色彩会不会过浓,巧妙地隐藏在活动幕后的商业动机,会不会像一只无形的手那样,左右了整个行程,而造成一些陷阱,伤害了误导了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近来,我觉得这种担心已经不是“杞人忧天”的过分之虑了。比如说,海选中的票选定终身的问题。对这个规定,我一直是有看法的。表面上看,票选是一个互动环节,是让广大受众参与海选,表明他们的意志,实际上这里的商业目的十分明显。它是电视台和节目制作方联合移动通信方面的一个挣钱手段。票选完全不能表明该选手的艺术水准和群众对选手欢迎程度。地球人都知道,短信投票的多少,完全取决于众多非艺术因素。这里掺杂了太多的不公正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私人的因素。票选除了为制作方挣来许多的钱,并没有任何好处,它现在已经成了悬在选手头上一柄跟唱得好不好完全没有关系的“杀人刀”。它的直接害处就是,它让这些年轻的选手从进入他们人生最早的艺术阶段开始,就要为自己有没有那么多的人际关系(发短信的人)和经济实力(让亲人和朋友为他买投票用的卡)而焦虑,让他们不幸地看到,在这个社会里,自己能不能走上专业的艺术道路,除了自己艺术方面的才华和努力以外,还得靠人际关系和经济实力来垫底儿,让他们学会操弄人际关系,信服金钱万能。而最近这次好男声(超男)选秀济南选区,由于票选的问题,把前十名中唱得最好(最会唱歌的)一个选手(好象是叫平安的剃光头戴眼镜的男孩子)淘汰掉了。他的被淘汰,让其他选手都十分震惊,甚至让一个已经进入冠军候选的孩子伤心得都唱不下去了,让评委们都觉得很难过,很对不起这个选手。这个事件已经暴露出这个制度所具有的重大缺陷:只是在“起哄架秧子”,替节目制作方挣钱,却有可能伤害到最有才华的选手。这个问题,在北京台的红梦选秀中稍稍做了改进,他们把短信得票多少折合成一定的分数,打进总分里,减少了它的决定性的杀伤力,稍稍减少了一点“票选定命运”的不公正性。

  在这里,我要问一下这些节目的制作方,你们办这这一类节目到底是以什么为重?是以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发展自己艺术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天地为重,还是以为自己挣钱为重?票选对整个海选真的那么重要?你们即便是真想捞钱,节目受人欢迎了,去增加广告量,这也是捞钱的一个途径啊。广告量的多少,起码不会伤害选手和选拔赛的公正性。不会伤害这些年轻人的心灵,不会让他们对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对你们这些“年长者”的善意失去信心。超女后续有人“揭发”,一个参赛者的家长,为了孩子票选,(加上其它费用)竟然花去了十七万巨资。这件事的真实程度如何,不得而知。但是这种票选制度绝对提供了可以动用种种不正当手段去取胜的可能性。它使年轻人一场原本美好的艺术梦,过早地笼罩上了沾染上的铜臭和“权术阴谋”气息。

  还有一种现象也是不能不重视的,那就是做假。比如说,红楼的这次选秀,据我所知,在某些赛区,选手们报名,都是权衡了自身的条件,参选大观园中各种角色的,并非只冲着“宝”“黛”“钗”三个角色而去。但她(他)们到北京后,却全被分入宝黛钗三个组里。我想,海选组织者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就是要造成一个庞大的比赛阵容,并把争夺的目标集中在“宝黛钗”三个焦点上,使竞争更加集中激烈,场面更好看,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达到更好的炒作目的。但这么做,对于绝大多数参选的年轻选手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比如,我熟知的一个年轻人,在外地赛区报名时,根据自身年龄和外形条件,特别坚定,也特别清醒自己并不适合演黛玉或宝钗。她在外地,也是以报演别一个角色而胜出的,到北京后却被告知参加“宝钗”的竞争。这一来又在这样的年轻人心中勾起了一股热辣辣的奢望。原本清醒的她们,狂热投入。这位一向比较冷静和理智的女孩,最后被淘汰时那种伤心和失望,真是让人不忍观看。其实海选的组织者心里非常明白,这些年轻人中间,大约哪些是适合演宝黛钗,哪些并不适合。他(她)们应该比这些年轻人自己更清楚。但她(他)们还是让她(他)们全数卷进同一部“宝黛钗”的“绞肉机”里反复被“绞弄”,还美其名曰:“经过这一番磨练,相信她(他)们将得到成长,将更加坚强”。前天晚上,宝钗组最后一个进入三甲的蔡飞雨千难万险地终于获胜时,主持人让她说说获胜感言,本该欣喜万分的小女孩却很木然地伤感地说了句:“我现在太累了,只想回去歇一会儿。”她们已经在北京赛了近两个多月了啊。这种海选看到后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以往在苏北乡下看到的一些狠心的摊主,弄一些六七岁七八岁稚嫩的女孩男孩,或在他们头发上系一根绳子,再把他们吊到一二十米的高空,或把他们塞进一个陶甕里,只露出一个头来,以招引看客,赚黑心钱。

  关于这个“海选”还有一个特别滑稽可笑的玩家是中央台在五一期间搞的劳动者选秀赛。本来这是个特别好的选题。在当今普天下搞娱乐选秀,都是红男绿女们在荧屏上作态之时,拿出各行各业的优秀劳动者来秀一下,真为当今荧屏平添一股清新之气。但让人发谑的是,居然让不同行业的劳动者们在一起“PK”。我不知道,一个厨师和一个电焊工如何比胜负?一个清洁工和一个码头上的吊车操作手如何分高下?为什么一个能修理汽车车身上凹坑的修理工就一定比一个能在汽球上给一张纸钻孔的钳工高明?一个能快速点钞的银行职员就一定比能开密码锁的商场职员优秀?完全没有可比性嘛!也不应该这样比嘛。这样比的结果实际上强行把不同工种不同手艺分高低贵贱。这些选手在自己的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身怀本行业绝技的。把他们淘汰了,打击的是这个行业的众多从业者的自尊和自信。红楼选秀,还知道把演林妹妹和演宝姐姐的分开来比。湖南的同志还懂得把超女和超男分开来做,不能混在一起“海选”。但贵为中央台的同志,却在那里把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放在一起,让他们煞有其事地相互PK,比试高低……给我的感觉,中国现在真是犯病了,犯了一种“海选病”,上上下下,只要是电视台,不论好歹大小,都在“海选”中疯狂,连最起码的基本常识都不顾了,似乎只要“海选”了,就会有人捧场,就有收视率,就能争夺到观众的眼球。难道中国的观众真的都那么低智商,那么的好糊弄?窃以为,未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