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深圳实行的“大学区积分入学”制度,创造出一个“大学区”概念,但其实,这一制度,是对2014年年初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的执行,该《通知》要求,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到2017年,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其中,广东是19个省区之一。
从表面上看,实行按学区入学,可以缓解按学校入学的择校热,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学区间的办学质量严重不均衡,或者学区内的学校办学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择校会变为择学区,而一个学区之内的择校也会依旧严重。
这种情况在已经实行按学区入学的地方,已经显现出来——学区房价格飙升。而为了治理学区房现象,北京等地传出消息,要限制新购学区房家庭的孩子就近入学。这被质疑为行政越权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而深圳的做法,实际已走到了北京的前列,干脆实行积分入学,明确将入学与家庭户籍类型、住房性质、入户时间、居住年限、社保年限或纳税年限、计划生育情况等挂钩起来。而这种挂钩,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该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落实平等受教育权的按学区入学制度,走到了侵犯平等受教育权的反面,这值得教育部门深思。教育部门或会解释,这是在现阶段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情况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笔者却不以为然,不客气地说,我国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是乱作为,而没有真正有效的作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有效的作为在于两方面,一是剥离政府的拨款主导权,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拨款。这是调整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唯一有效办法。我国义务教育之所以存在严重不均衡,是因为政府主导的拨款模式,导致学校办学资源配置不均,而要改变政府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模式,是很难依靠政府主动调整的,而必须建立新的拨款体系。
二是建立社区(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社区(学区)教育战略决策。学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应包括政府官员、立法机构成员、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人士代表,成立这一委员会,可以改变行政主导决策的教育管理方式,让师生、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监督和评价,而不是就由行政部门说了算。
概而言之,这两方面的作为,就是要求政府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放权。美国、加拿大等国实行的学区制办学,除要求学区居民就近入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学区教育民主管理。我国目前实行的学区制,却只有就近入学,而无管理制度的改革。分析过去10年来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改革,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并没有全面调整投入模式,而更多的是在治理过程中增加行政权力,包括发文要求学校如何招生、禁止家长跨区择校等等,如此治理,当然难以治理出均衡的局面来。
一直以来,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入学的关系是,先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在这一基础上,受教育者方可自愿选择就近入学,如果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而希望堵住择校来倒逼义务教育均衡,这十分困难。政府部门必须理顺治理的逻辑,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方面积极作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