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卓越联盟”是在2010年成立的,同时九校联合推出了自主招生联考,和“北约”联考、“华约”联考,并称为三大联考。由于“北约”、“华约”基本上只有联考合作,因此,这给人的印象是,三大联盟,都是自招联盟,随着自主招生被要求移到高考之后,高校不得再采取联考方式考核学生,因此,联考解体。很自然的,如果联盟之间只有联考合作,联盟也就解体。
笔者其实并不赞成联考和学校联盟绑定,联考应该是社会化考试,由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不能由学校结盟搞对抗,三大联联考之所以饱受舆论质疑,就因为和学校绑定,被视为学校“集体圈地抢生源”,考试时间放在同一天,逼迫学生必须三选一,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说,也加剧学生的焦虑情绪,联考没有为我国自主招生带来新局面,而走向被取消的命运,根源在于没有做到真正的社会化。事实上,如果联考能转向社会化,由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自主招生高校自主认可,学生以参加联考自主成绩申请大学,其完全可以在深化招考分离的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就一直建议,联盟之外的高校,也可认可这一联考成绩,包括参加联盟的学校,和没有参加联盟的学校,比如,北大也可认可华约联考,清华也可认可北约联考,三大联盟之外的华师大可认为北约联考成绩,也可认可华约联考成绩,各联考之间互相竞争,最终认可学校多的联考,就成为更具社会公信力的联考,美国的SAT,就这样演变出来的。但遗憾的是,我国联考之路走偏了。
从中可见,联盟不是为了搞联考而存在,联考也不应该专门为联盟招生服务,取消与联盟绑定的联考,是大势所趋,而同一办学类型、办学定位的学校,进行的民间合作,发展联盟,则是办学的需要,这类似于美国的常青藤学校,就属于校际的合作,由于这一联盟中的学校,都具有很高的办学水平和声誉,因此进入盟校,成为学校的一大品牌。
但我国社会对盟校的认识,却有很大偏差。不少人甚至认为,美国常青藤盟校,就是我国的985工程、211院校。最近舆论在讨论985、211的存废问题,一些人就对取消985、211十分忧虑:如果取消985、211,怎么判断学校的水平,受教育怎么选择大学?这纯属多虑,985、211是行政性质的计划,并不是国外大学的自主结盟,入选985、211的院校,体现的是行政对学校的重点投入,而并非反映一所学校真实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取消985、211之后,学校获得平等竞争环境,各校更有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受教育者会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特色选择大学。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代替行政性质的评价,对学校办学进行专业评价,为受教育者提供学校办学信息,与此同时,学校为办出更高的质量,就会寻求广泛的社会合作,包括校际合作,当民间性质的学校联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时,这也就成为学校新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