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多名院士、大学教授因陷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几乎与此同时,《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获批,有力地回应了公众关切。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
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每年已超过5000亿元,但鲜有世界级科研成果,改变科研经费的配置模式,由此显得十分迫切。根据《方案》,国家科技投入,确实有很大的转变,包括聚焦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按照财政部、科技部的规划,政府将不再直接管项目,分配项目经费、课题经费,杜绝“跑部钱进”。
如果能真正做到杜绝“跑部钱进”,这将很大程度改变我国的科研格局。从目前的《方案》看,有杜绝“跑部钱进”的良好初衷,但如果执行、落实不到位,“跑部钱进”会依旧存在,而且可能更甚。另外,要用好科研经费,除改革投入管理之外,必须改革对科研人员的管理、评价,切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科研制度。
首先,科研资源集中,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科研行政化。按照《方案》,将致力于解决资源配置碎片化的问题,进一步聚焦科研项目做大事。资源配置碎片化,在现实中,导致了多头申报,重复资助,重复投入等问题,这需要治理。但是,把资源全部集中在一起,也意味着权力进一步集中,如果不能有效处理政府与科研基金会的关系,会进一步加剧科研行政化。
虽然政府部门称,将不再管理具体项目,而是将这项工作交给规范化的专业机构负责,政府转而抓战略,抓规划,抓监督,并把这作为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但能不能彻底把科研评审、立项权交出,还有待观察。如果综合评审委员会的所有专家,都由政府部门聘任,那么,评审权说是在综合评审委员会,却仍旧在政府部门;如果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不独立,政府部门官员可以左右最终评审结果,那在申报课题时,还会有跑要现象、“戴帽子”项目(直接把某项目指定给某人)。
其次,科技计划将科研项目分为五类,有可能被高校、科研机构视为不同等级进行考核。新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这貌似让科技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但也带来另一方面问题,即科研项目,被分为等级。高校和科研机构会按不同的科研项目,对教授、研究人员进行考核。
这种做法,在目前的高校、科研机构考核中,其实已经很普遍,有的教授、研究人员刚申请到课题,就被作为一项重要学术成就——不仅是学者本人的成就,还是单位的成就——这把所有学者的精力导向申请课题,却不关注学术研究,这就是学术研究的“重立项、轻研究”的问题,申请到课题之后的折腾经费、包装成果、弄虚作假,都与此密切相关。
新《方案》并没有回答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在笔者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机构,具体而言,就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实行以“学术自治,教授治学”为核心的现代治理,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应该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订,并具体执行,而不能由行政机构制订、执行;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财务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如果大学和科研机构均实行行政治理,把科研项目、经费作为考核教授、科研人员的重要指标,整个学术界就会一直崇尚资源,却不崇尚学术,那么以整合学术资源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体系,难以改变崇尚资源的风潮,科研经费还是难以真正用到刀刃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