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捡垃圾是积极的公民行动
(2014-10-05 11:05:34)
标签:
体育 |
自环卫集团的消息,截至10月1日上午10点,天安门地区共清理各类垃圾3.5吨,可以实现“席地而坐”。与去年同期清理的近5吨垃圾相比,今年产生的垃圾量降低近30%。(北京青年报10月2日)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报道这则消息时,配了一名女大学生主动捡垃圾的照片。这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公民意识。公共卫生需要每个个体遵守,与此同时,也需要公民积极维护——在他人没有良好卫生习惯时,主动捡拾垃圾,既维护公共卫生,也对他人是一种默默无声的教育。
在今年的巴西足球世界杯期间,观战的日本球迷在赛后捡垃圾的行动,引起广泛关注。这和扔下一地垃圾的球迷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大家反思,如果身边有垃圾,我们是熟视无睹,还是主动捡拾起来?
近年来,每到节假日,媒体都会报道景区游客乱扔垃圾现象,舆论也会指责一些游客没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指责、批评当然很重要,与此同时,也需要有人站出来维护公共卫生。
试想,如果景区有游客扔垃圾,在游客扔垃圾之后,有其他游客,把垃圾拾起来,扔到垃圾桶,这会给扔垃圾者怎样的教育?对此,有可能认为这是多管闲事,自己外出还要给别人捡垃圾,不是变成垃圾工了吗?但其实,如果有人站出来行动,会带动身边的人,每人拾起身边的东西,也会让乱扔垃圾者,不再随手扔垃圾。
我就曾在国外旅游景点看到这种场景,一名游客可能不小心把手上的垃圾掉在地上,后面的游客主动把垃圾拾起来,直到见到垃圾桶再扔进去,这给我本人很大的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再有不良的卫生习惯,也会受到教育。——那些随手扔东西者,不忍心再去破坏公共卫生,同时会为自己的行为难为情。
天安门广场上的垃圾量减少,这是一大进步,这种进步中,有舆论反复宣传、教育的作用,更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对于身边人不文明习惯,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捡拾垃圾,比训斥他人乱扔垃圾,更能起到感召作用,前者是公益与感化的力量,后者则可能引起冲突。
在乱扔垃圾行为面前,是选择熟视无睹,还是选择说教,抑或是自己动手捡起垃圾,这展现的不是个人的文明操守,而是整个社会的文明。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从自己做起,不乱扔垃圾,并捡起身边的垃圾,我国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将大为好转,天安门广场在大型集会后不留下任何垃圾,也不是不可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