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中录取制度框架内的“三位一体”改革价值有限

(2014-06-06 07:32:46)
标签:

教育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本月7日开启。中国今年939万莘莘学子,迎来实现“大学梦”的重要时刻。30多年来,高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但也因“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为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一些地方及高校先行先试,打破“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探索更科学、多元的模式,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探路。

在浙江,今年有34所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参考面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这三者的比例分别为50%30%20%,被称为“三位一体”式选拔。在今年浙江30余万考生中,通过这种模式录取的考生将为3470人。(新华网65日)

这被舆论解读为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扩大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是高考改革的积极尝试。但其实,根据具体的招生录取规则分析,这种在集中录取框架内的“三位一体”改革尝试,价值十分有限,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高校还是实行按计划集中录取。真正的“三位一体”改革,必须对应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才能有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浙江的“三位一体”改革始于2011年,当年有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进行尝试,到2012年,发展到14所学校。具体操作是,先由试点学校对学生举行测试,给予学生招生资格,获得资格的学生,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把该校放在提前批第一志愿,高校在录取时,结合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和学生高中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录取。

根据这样的录取规则,首先,考生要获得试点校的“三位一体”招生资格,必须事先参加该校的面试,否则,就失去机会,这种操作办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高校吗?如果全国高校都采取这种方式,每个学生在高考前要赶多少学校的面试场子?

其次,“三位一体”试点高校被安排在提前批招生,这意味着,考生只能把这所学校填报在提前批第一志愿方可获得资格,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而高校在录取时,只能对投档进来的学生,按照高考分数、面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重新计算综合分排序录取,这种操作方式,与艺术类、体育类考生的招生,按照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总分录取录取,并无本质差别。“三位一体”的“改革”,表面上看,高考分数只占50%60%的权重,摆脱了唯分数论,但在提前批投档时,考生的高考分数必须达到投档条件,只有投档进高校,高校才可能“三位一体”,这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大学具有充分的自主权。

另外,如果某地所有批次都实行平行志愿,除非增设一个特殊类型考生批次,否则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过程中,根本无法操作“三位一体”,按照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学校只能按高考总分录取学生。

事实上,只要纳入集中录取,高校实行的招生,就不是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如此,9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也是如此(自主招生和是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的)——包括后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采取的招生方式,都是类似的“三位一体”,放在提前批招生。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投档权还是掌握在教育考试部门,而每个学生在高考录取中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真正有价值的“三位一体”甚至“多位一体”,是建立起基于统一测试的高校自主招生体系,最方便的操作是,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变为评价,高考成绩公布后,每所大学自主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考生同时可以申请若干所高校,高校独立进行录取,在录取时可结合考生的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每个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确认,如此,扩大了学生选择权,也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真正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

    这种方式,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方式,其在内地操作多年来,已经取得成熟的经验。我国内地高校为何不借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做法呢?笔者多年前就曾建议内地实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高校,采取这种方式,也有包括北大在内的大学响应,并提出具体操作方案,但最终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批准。个中的原因是,实行这种招生方式,就实现了真正的考试招生分离,而这样一来,要求教育部门把考试评价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做好放权改革的准备。

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这应该成为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为此,必须努力打破目前的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而不能再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做价值并不大的所谓改革探索。只有突破集中录取制度,我国基础教育才能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才能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