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待英国教育大臣到中国取经?

(2014-03-02 18:46:25)
标签:

杂谈

这两天,外来的和尚来取经,上海中小学校热闹极了。英国教育大臣代表团刚走,南非教育代表团随即而至。在上海的一堂观摩课上,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女士问一个学生,“你将来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竟然是“科学家”。这样的回答,像重锤一样狠狠地敲打了特鲁斯一下,“在英国,很少有孩子会想做科学家。孩子们觉得这太乏味了”。(中国青年报2月28日)

 

英国教育大臣可能为学生回答“长大想做科学家”而震惊,但笔者一点不震惊,因为这些孩子对什么是“科学家”可能都不清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一概念极有可能是老师、父母灌输给他们的,到了高中,他们想的可能只是考上一所名校,而到了进了名校,他们关注的就是怎样找一个好工作了。据其他媒体报道,在此次考察中,还有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做科学家的。对于这样的场景,也许老外们会震撼中国学生从小的科学理想,而我们会震撼于学生们如此听话,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也许学生们想说自己想当服务员、想当司机,可是,他们不敢这样说,这样说老师是不允许的,父母也是不高兴听到的。  

 

更进一步说,英国大臣所听到的学生的理想,可能并非真实的理想,不像英国孩子那样,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甚至还有网友怀疑,在接待考察之前,学生们是否进行过集中培训,考虑到在我国中小学,公开课成为表演课,学生在课堂上“埋桩”按照事先的部署举手、回答问题并不鲜见,这种情况并不能排除。据笔者了解,还有初中生回答老外,每天的作业不多,就半个小时。这恰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所在,学生的个性、真实、自由表达,是再高的分数也不可替换的。   

 

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令不少国人很振奋。同时也让人困惑,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热,包括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也呈井喷之势,去英国读高中,受到追捧,现在倒好,英国教育大臣到我们这里取经来了,那英国高中的优势在哪里,不是吹出来的吧?这表明,我国的教育者、家长,都还没有意识到中国教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国学生的知识教育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其实是领先的——上海学生连续两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均获得全球第一,这有目共睹——可是,这却不能让社会满意,包括一些初中学生就能做连英美大学生都无法做出的题目,却被嘲讽,不少人把这归为中国社会的不良负面情绪。显然,官方如此看重外来和尚取经,不乏希望通过外来和尚的肯定,来为中国基础教育“正名”的意图。中国基础教育不需要“正名”,需要的是反思:对于基础教育,我们应有已经给学生最大难度知识教育(尤其是科学、数学)的自信,但问题在于有必要“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学习一样的学科,达到一样的水准吗?我国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总体表现很好,成绩差距并不大,这令老外很吃惊:为何有如此高的整体数学成绩,这就来源于“一刀切”的严格要求、训练,这种训练在短期内是可以见效,突出的表现是学业成绩优秀,可存在两方面问题。  

 

其一,从长远看,训练可能扼杀学生的兴趣,就是包括本身就有科学、数学兴趣的学生的兴趣,其二,“一刀切”的训练,挤占了学生发展其他兴趣的时间,本来就不对科学、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被逼迫着学科学、数学,结果科学、数学成绩有所提高,但却付出厌学、其他兴趣没有得到发展的代价。这已经在我国出现严重的后果,一是很多学生把上大学作为求学的终点,认为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二是我国的青少年越到高年级越缺乏想象力、创造力,而这是创造、创意的基础。我国到现在为止没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很多人把此归为大学教育的问题、科研体制的问题,但基础教育不注重培养有个性、兴趣的学生,也是大问题。

 

英美等国的基础教育的知识教育部分,近年来确实存在学生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这也是令英美政府官员焦虑的地方,但造成这一结果的,不是他们对学生也像我国一样提出一刀切的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却不行,而是本来在知识教育上的时间就少、学生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也不多,学校老师并不在乎分数,并没有想办法把学生的最后一丝潜力都压出来。形象点说,我国把学生至少90%的时间(包括上学和不上学的时间)用在知识教育上,其中,数学科目由于是中高考重要科目,因此要占学生至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时间,学生用到数学目的时间为20%到30%。而英美学生,上学时间一年平均为170~180天,占全年时间的50%,而上学的时间中,用在知识教育的时间最多只占一半,有不少小学就上半天课,下午就是上课也就两三点下课,这样用在知识教育的时间就只有25%,而在知识教育中,学生也自主选择,数学并不是特别突出强调的科目,如此算下来,用在数学上的时间能有5%已经很可观了,而就是学数学,教师也不会教学生如何做题,而会发展数学兴趣。  

 

用5%的投入与25%以上的投入相比,会是怎样的差距?我们现在看到了英国学生和我国学生数学的差距,因此特别自豪,但我们看到国外学生把75%以上时间用在非知识教育之上的差距了吗?在75%的时间里,学生的人格、身心发展,对一生的成长有着巨大影响,而中国学生90%时间花在知识教育中,除了收获高分之外,还有什么呢?不能因外国和尚来取经,就忽视我们自身的问题。  

 

我不认为英国国民会同意政府学习中国的模式,政府想推也推不下去,因为学校有办学自主权,教师也有教育自主权,他们最多会略微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时间,调整部分教学方法,却不可能让学生一年无休地全部投入知识学习。他们的变化可能是从25%的知识教育,提高到30%,但还会继续给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我们面临的问题是90%以上时间用于知识教育,但各种因素导致这一比例将不下来。——包括眼下外国都来向我们学习。 

 

“一刀切”忽视个性,是我国教育必须改变的问题,这不是说,我国就不要知识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多元的选择、个性化培养,比如,有10%的学生有数学兴趣,那么应对他们加强教育引导,学更高难度的数学,发展其数学兴趣,而其他学生没有数学兴趣,则不必提过高的数学要求,达到基本要求即可。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所有学生都提出本只对10%学生提出的要求,这就是我国全民奥数的根源。一个班级里,50个学生都说要当科学家、数学家,这是教育的扭曲,而如果有5个人称想当科学家,其他人想写小说的,有想跳舞的,还想当银行家、想画画,想当厨师、想做服务员的,这才是教育健康的生态。我们的教育给学生们这样的选择了吗?家长愿意接受学生们的选择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