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章就被自招纯属误读
(2014-01-08 09:08:33)
标签:
杂谈 |
拥有一项好发明或发表一篇高质量文章,经过面试就可直接被录取了。华中农大自主招生开始报名,四类考生可报考,其中有两类考生只用参加面试,一类是具有创新潜质,高中阶段,在科技发明(专利)、发表科技论文、文学创作及其他特长,或在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奖的考生。(武汉晚报1月2日)
在有专家为此叫好的同时,也有舆论对此不看好,认为就凭一篇文章或一项发明专利就直接被录取,未免太轻率,这也可能催生弄虚作假,学生家长请人捉刀为孩子撰写文章或搞一个专利,不是就可以搞定自主招生吗?
这是对这一做法的误读,首先,并不是只要提交一篇已发表文章、一个专利,就会被直接录取,这是入围面试的条件之一,学校必然会对论文和专利的价值进行审核,一名中学生要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这并不是一个低的要求;其次,对于入围者,学校将举行面试,结合面试考察情况决定是否录取,如果一名学生不是自己撰写的文章、弄出的专利,是很难在面试中有良好的表现的--可以推想,负责任的面试必然重点考察其创新潜能。
而之所以有误读,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舆论并没有全面了解学校的自招程序,就对高校的自招条件进行概念化处理,比如当年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被解读为推荐上大学,而其实获得推荐的学生,还要参加学校的面试,面试获得资格之后还要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达到学校承诺的优惠条件后才能录取,不对整个自招程序进行充分了解,就评价,结果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自主招生中普遍存在。
二是对高校的面试并不放心,除了众所周知的目前高校办学还存在行政化的问题之外,公众还普遍认为,面试的标准不清晰,主观成分较大,易于被人为操作。
这表明我国社会还没建立起正确的自主招生认识,高校也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自主招生机制。在发达国家的大学,自主招生的形式和标准是多元的,但社会都会尊重学校的形式和标准,这本就属于学校的自主权--有的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统一测试成绩(比如美国的SAT),有的学校则不提供,有的学校会举行面试,有的学校则不要求面试,就是举行面试的学校,也有多种形式,包括校园面试,电话面试,委托面试,社区面试等,在学校录取的标准上,也各不相同,看重学生不同的特长,这就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学校招生的个性,服务个性人才培养。与之相比,我国还用一个模式要求所有该校,也对高校自己提出的标准不适应。
另外,国外高校的招生通常由招生委员会负责,整个过程独立、公开,学校招收每一位学生都能说出依据,比如一名学业成绩一般的学生被录取,学校会告诉公众,这名学生有什么特长,他的家庭贫困,用了大量时间打工挣学费,同时关心社区,长期做志愿者服务,等等,这不但消除不公的质疑,还向社会、学校、学生传递积极的人才观。
我国大学的自招如能做到这一步,将有力改变社会对自招的看法并形成新的人才观。教育部前不久要求高校要公开自主招生学生的笔试、面试成绩等信息,这是很好的做法,除了公开透明外,可让社会知道学校究竟想要什么人才。对于华中农大来说,如果能公开考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全文和发明专利的介绍,同时公开面试专家的面试意见,对学生学术潜能的评价,那么,将让社会知道一篇文章、一个专利被自招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将逐渐形成自招的公信力和特色,最终摆脱单一的分数标准,以及用笔试选人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