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媒体报道,近日,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因经济问题,被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立案调查,这是继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之后,又一个被调查的部属高校副校长。
舆论对高校接连爆出腐败案颇为不解,好歹大学是教育和学术之地,即便有贪腐,也不该这么严重。殊不知,大学本就有正厅或副部的行政级别,校领导的首要身份是官员。与社会舆论认为高校应该“纯净”相反,如果缺乏对校领导行政权力的制约,大学的贪腐可能更隐蔽,甚至以教育和学术的名义使贪腐看起来更加“名正言顺”。
比如,不少大学的校长既被认为是教育家,同时又是著名学者,还拥有副部、正厅的行政级别;多年前,还有校长担任校企董事长,可谓横跨四界,身担多职。乐观来看,这是能者多劳;但从现实出发,这更是权力通吃、利益均沾。行政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既可凭借教学成果奖入选国家教学名师,谋求教育利益;又可申报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享受副部、正厅待遇,谋求学术利益。
这尚且是“合理合法”的待遇,有的行政领导对此仍不满足,便用手中的权力,介入学校的招生、财务、基建、后勤等领域,寻租腐败。教育部曾反复发文要求高校把好招生关、财务关、基建关、后勤关,可效果甚微。
行政权力过大,缺乏制约,才是贪腐的根源。浙江大学副校长一案,被疑与其开办公司侵吞国有资产有关,教育部多年前曾要求高校清理校产企业,理清校企关系,但不少高校一直未理清。缺少了明晰权责、约束权力的过程,高校贪腐才屡禁不止。
在笔者看来,约束行政权力,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校长职业化、高校去行政化、学术自治以及教授治校。具体来说:改变现有的行政决策模式,高校由大学理事会自治,避免学校行政为先;改革校长任命机制,实行校长公开遴选;取消学校行政级别,让学校回归到纯粹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校内使行政权和学术权分而治之,行政不得干预教育和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