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鞋垫奶奶”,守住“校园记忆”
(2013-11-16 06:17:30)
标签:
杂谈 |
河北师大新校区食堂前,75岁的张素婷经常摆摊卖些自己缝制的鞋垫、座垫。之前老人就在老校区摆了20多年摊,为学生们做些缝缝补补的零活。学生们亲切地称她“鞋垫奶奶”,还有学生倡议大家照顾老奶奶的生意,“老校区没有了,但爱还在”。可最近,这名“鞋垫奶奶”疑遭学校驱赶。(燕赵都市报11月14日)
学校为何要驱赶“鞋垫奶奶”?据报道,这是按照学校的规定来办事,不仅“鞋垫奶奶”不能进校从事经营活动,其他的摊贩同样不让进入学校。“这也是为了维护学校安全、整洁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表面上看,有规定就必须执行,而且得一视同仁。但问题在于,学校制定这一规定是否听取过学生的意见?是否应该对已经形成“校园记忆”的人和物想办法加以保护?
有人提到香港大学的“三嫂院士”——2010年,港大授予82岁、在港大当了44年宿舍服务员的“三嫂”袁苏妹“荣誉院士”
那么,学校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首先,对于校园管理规定,学校应该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也是校园的主人,他们的意见不能排除在决策之外。就这件事而言,那么多学生留言求情要留住“鞋垫奶奶”,要照顾其生意,学校不应该漠视。这就如当年北大推倒三角地,从校园环境治理看,这可让学校规范整齐,可是却让学校失去一道“人文风景”。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改建、扩建,很多学校老建筑、老景观不见了,这已造成校园文化的损失,学校应尽可能保留传统的校园文化,守住仅存的校园记忆。
其次,退一步说,学校觉得校园摆摊有碍观瞻,那么,可以为“鞋垫奶奶”服务同学创造条件,在学生生活服务区,食堂的一角,都可以找到地方的,甚至可以让学生社团帮助“鞋垫奶奶”。只要学校认识到留住“鞋垫奶奶”的重要性,这根本不是什么难题。学校或担心此事开了一个口子,就无法规范治理,这根本不必担心,哪个人如果在校园里有20年的经历,他也可获得特别关照。
也有人认为,“鞋垫奶奶”不该这么老还卖鞋垫,她应该有更好的归宿,至少应该享有低保,这是另一回事了。眼下的问题是,学校要将其赶出校园,根本就不考虑将其赶出校园后的生活,学校在驱赶时也可以说“老奶奶,你该回去安享晚年了”,如果学校不作为而只给其指出貌似光明的未来,这是不负责地推脱,或者学校以会想办法帮助她今后的生活为由先把其驱赶出去,之后却不闻不问(毕竟这不属于学校的事务),不是忽悠学生吗?现在,在舆论的呼吁下,学校可出面协调政府帮助为其争取社会保障,但不能代之以离开校园。就是“鞋垫奶奶”享有低保,她在校园里卖鞋垫,也是度过晚年生活的一种方式,直到其不愿意、身体情况不允许为止,或者说,她的存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传承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这对很多追求办学现代化的大学来说,是考验。办学的现代化不是指校园设施、环境的现代化,而是指学校管理、决策的现代化——实行民主管理,以及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倡导人文关怀,教给学生自由、平等、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