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慕课”覆盖300万在校生是什么概念

(2013-10-11 10:36:25)
标签:

杂谈

日前“中国式慕课长三角论坛”上传出信息,我国87所高校加入“东西部高校联盟”,实现优质课程在线共享。数据显示,“中国式慕课”已覆盖300万在校学生。(解放日报10月3日)

 

“覆盖”是个什么概念?是不是指只要加入“联盟”,所在学校的在校生都计算在内?从目前的统计方法看,确实采取的就是这种办法。而这种统计出来的“覆盖”规模,除了好大喜功之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对于在线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舆论,应该关注的是在线教育的课程质量、选课学生数、选课率,以及坚持学完课程的学生比例,而不能只关注所谓的“覆盖”规模,没有课程质量、选课学生的 “覆盖”,是浪费教育资源、无效的 “覆盖”。

 

但遗憾的是,不论是基础教育的远程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在线教育,目前有关组织方、参与方都强调“覆盖面”,认为只要加入,就起到了辐射、覆盖的作用,这是在玩虚的在线教育概念。这导致远程在线教育,投入不少资金,可在使用率、使用效果方面却差强人意。有一些课程上线后,却是没有学生选课的“僵尸课”。

 

重视覆盖面和重视实际教育效果的在线教育,操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重视覆盖面的在线教育,更多是形式,搞什么联盟、签所谓合作协议,但在课程质量、课程服务上,却不深究,而重视实际教育效果的在线教育,首先要关注“线下”即面授的课程质量如何,如果面授的课程质量都很差,上线之后能引起受教育者关注吗?其次要关注选择哪些课程上线,以吸引受教育者选择,只图上线课程数,却不分析受众需求的在线教育,只会是一堆没有点击率的课程的堆砌。再次要关注课程的维护和反馈,要调查受众对课程的评价,并改革课程。

 

客观而言,我国不少大学并没有做好开展在线教育的准备,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就是学校中学生面授的课程,都遭遇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命运,这样的课程发布在网络上,会有学生选修吗?再者,国家推行了10多年的精品课程建设,诞生了几千门精品课程,这些课程都是要求上网共享的,可有多少精品课程上网开放?坚持维护?又有多少精品课程受到欢迎?

 

相对于300万的覆盖面,笔者更关注另一个数据,据报道,联盟成员中包括985高校24所,首批开设共享课程30门,而截至目前,只有1800人次学生完成所选课程。这还是在有学分互认的情况下达到的选课规模。为何那么大覆盖面,却只有零星的学生选课,这值得所有高校和在线教育推进者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